最近鄙視生茶的言論挺火的,看看世界,註定今天是沒辦法過個好端午了,好在老天開眼,給了我一個乾爽炎熱舒適,有太陽的日子,我一會可以安安靜靜的喝茶。

言歸正傳,有人說,茶多酚傷身,言下之意就是這個人腦子智商已經出了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茶多酚本身就是茶葉定義的基礎,如果茶多酚傷害,意味著茶葉傷害,也就會說,從生茶或者綠茶,更有可能的是鮮葉從採摘開始到最後的「熟」就有毒性,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中國人最初的醫書中,什麼細辛,丹參都有毒,因為從原料到製作後都是有毒的,所以會特別說明,比如性寒就是偏性,冷,無毒,就是無毒,因此這是中藥的最終結論,而我們認為醫書寫得屬性是絕對的,我覺得這樣就已經出了智商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在「生」的階段,就是人,人都有高,有低,有矮胖,在植物界,同樣的植物也會有不同的屬性,如果無法辨認,那麼在製作或者直接使用後,就會有中毒的概率,因此,古人會用方法,將同樣的植物分門別類的進行篩選,從而將中藥獲取最大的價值。

作為茶來說,要定義茶,除了外形能辨認是茶樹之外,一般人難以判斷茶葉的毒性,因此,古人有專業人員掌管茶葉,而今天的科學認為,要掌握茶,就要從茶多酚含量與茶葉外形來定義,從而證明,茶葉是茶葉,這種理論看似嚴謹,其實最後給了自己畫地為牢的場景。

從茶葉本身看,科學以茶多酚定義了茶,因此茶葉的製作肯定有茶多酚含量,而一些人,因為茶葉茶多酚對人有傷害的數據,就開始說新茶生茶有害,最終告訴大家,茶葉要喝熟的。

這個理論看似是常識,其實是智商低能的表現,為什麼呢?我們知道果園,這些水果是可以拿來生吃的,但是是不是每個水果生吃都是沒問題的呢?如果是真正有良心的果農,它們會告訴你,不是所有的水果都是可以生吃的,只不過馴化的果樹相對來說安全一些,但是最營養又有價值的,還是無污染天然的果樹,只不過無污染三個字很難辨認,天然果樹可以辨認,所以很多果農不懂的,為了安全起見,會告訴你野生果樹可能有毒,不能生吃。

看完了以上的案例,大家似乎明白了,野生的雖然好,但是沒有鑑別能力,可能是有毒的,因此,為了安全起見,還是要馴化過的,這就是我們的常識,認知,理性看待事物的根本。但是這真的是常識麼?錯了,這只是因為沒有技術,降維的智商,認知,我們認為的理性,就像科學,其實是降維的認知,智商給出的普世答案,根本不是真相,更不是真理,因為你只是沒技術,所以無法辨認品質,降維認同了這些而已,而很多人,經過幾代,都沒有提升,正是由於當初我們的認知維度太高,科學維度太低的關係,從而讓學問倒掛,到今天,這一路走來,當我們完全認同科學的時候,我們的認知維度降低了,所以我們這幾代人,沒有提升,而且還被國外科學吊打,那麼,我究竟要說什麼呢?

是的,生也是沒有毒的,不會傷身體的生食,才是真正的熟,與我們認知的熟茶,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之所以要熟,是因為生有毒,通過我們的時空的認知把毒降低,從而變熟,在變熟的工藝中,一些物質在外觀下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才認為這樣的狀態才叫熟,其實根本不是,沒有毒就是熟的基本,因此,高端食材往往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這就是智商,真正的常識。

今天,很多人認為茶多酚傷身,那麼,在這樣的認知下,註定就算外觀是大家認為熟的樣子,也是有毒的,因為茶多酚不傷身,是沒有技術的人,科技狠活的茶葉原料做出的茶多酚傷身,這才是真相。

生,意味著生生不息,熟,意味著夕陽西下,你要哪種茶,是個人選擇,但是要無毒的茶,是每個人的選擇,一些人混淆視聽,還有一些詆毀傳統美好的人,別有用心,把真正的茶,通過瓦解,來詆毀真正的茶,比如darktea,妥妥告訴人們,熟茶是暗黑的,危險的,那你們說,普洱茶熟茶,黑茶去了國外,能有什麼好結果?什麼黃麴黴素,氧化變質,這不就是存心不讓茶葉外銷麼?而到了中國自己人手上,為了市場占有率,來詆毀真正的茶,把生茶的生,選擇性認為野生有毒,不願意提升人民的整體認知,還倒打一耙,讓人民認知集體再一次降維,這是有多居心叵測?同時,他無法解釋,辨認,每一根葉子的品質,又怎麼說熟茶是安全的呢?

我有些問題想讓它解釋,茶多酚傷身,熟了就不傷身麼?那就是沒茶多酚就是不傷身麼?那怎麼定義茶是茶?如果茶多酚滿足一定含量是不傷身的茶,那怎么喝出茶葉的效果?怎麼保證超過劑量,符合劑量是有藥性的呢?每個人身體不一樣,起效不一樣,那怎麼回答宮斗劇里的慢性中毒針對體質的問題呢?又怎麼解釋亞健康與慢性病越來越多的問題呢?又怎麼解決喝茶是傷身或者說茶多酚是傷身,喝熟茶在劑量下真的是不傷身的問題呢?

如果回答不上來,這些問題,我是可以解決的,如果你是新手,你可以在我的《一句話普洱茶》中了解避坑知識,如果你是了解過茶的,那麼《明明白白喝普洱》是你的最佳選擇,它可以幫助你糾正這幾十年來所有不正確的喝茶知識,幫助你了解,真正的茶葉信息,因為喝茶不只是一種文化,更不是口若懸河打嘴炮的,它更是一門飲食技術,你認為這樣是不是更合理呢?歡迎評論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