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瘀血這個概念,中醫的發展史上,不能繞過的兩人,一個是王清任,一個是唐宗海。而說到王清任,就必須得提到他的著作《醫林改錯》。提到《醫林改錯》,就必須說到「血府逐瘀湯」。這個邏輯就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要創製出血府逐瘀湯這個名方,其實是經過了很多屍骸的解剖來完成的。有了解中醫發展史的人就知道,解剖這玩意,雖然在國外沒什麼,但在中國以前是不被允許的,違反倫理的,是褻瀆神靈的。

那麼王清任是怎麼去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前對屍體的處理並不規範,很多地方有「亂葬崗」,病死的、餓死的還有刑場上的死囚犯,王清任就是從屍體堆里找到瘀血的靈感。

在那個年代,由於有了這麼一個看似瘋狂的操作,所以王清任的理論體系是劍走偏鋒的,也顯得跟大部分的中醫思路格格不入,甚至有人戲稱「醫林改錯,越改越錯」。

唐宗海也說到:「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論多粗舛,唯治瘀血最長。」

雖然王清任在認識人體生理層面上有其片面的地方,但是就其對瘀血的認識來說,還是有劃時代的價值。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的組成為:桃仁、紅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枳殼、柴胡、甘草、桔梗、牛膝。現在還製成了中成藥血府逐瘀口服液、血府逐瘀膠囊、血府逐瘀丸。

本方原著中所治病症多達19種。無不跟血瘀有關。總結起來大體症狀特點如下:疼痛位置固定;情志的改變,如瞀悶、煩躁;胸口有異常的感覺;失眠;最典型的應該屬舌頭紫黯,有瘀點,舌下血絡怒張。

組方藥味雖然有點多,實際上是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的合方再加上兩味引經藥形成。

既然名為逐瘀,瘀血肯定是首要解決的目標。桃仁、紅花是活血祛瘀的經典藥對。桃仁活血之餘,還能導死血入腸道,經過大便排出體外。小分隊裡還有當歸、川芎、赤芍等活血干將。

用生地黃的原因是,瘀血久了容易化熱,所以會出現熱擾心神後煩躁、失眠等症狀。用生地是為了清熱涼血,且《本經》中明確說生地有「逐血痹」的功效,配合當歸,養血潤燥,去瘀血的同時加快新血的生成,身體裡的死血就能盤活。

治血還需要理氣,因為血的運行有賴氣的推動,無論是肺氣的敷布還是肝氣的疏泄,柴胡疏肝解郁、桔梗開宣肺氣、枳殼寬胸理氣,一升一降,解開血瘀氣滯僵局。

行氣活血的大部隊需要引路人,才能無孔不入,把瘀血搜刮乾淨。桔梗負責往上帶,牛膝負責往下引。這樣氣機就周旋起來了。因為死血屬於濁陰,所以最終的歸宿還是通過腸道排泄出去。

瘀血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能進行有效的新陳代謝還占著位置不作為,對身體毫無貢獻,務必盡去。

方中以活血祛瘀攻邪之藥為多,氣虛的人慎服,也可泡煮黃芪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