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是寶,不懂是草」。在農村有著各種各樣奇怪的植物,有些生長在土地里,有些生長在懸崖峭壁上,還有些則是生長在水裡面。


當然了,有些植物也會生長在樹幹上。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植物,它就非常的厲害,在過去民間遇到骨折等就會專門去找它,而且就連唐玄宗李隆基也對這種植物讚不絕口,還給它賜名「骨碎補」,你們認識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骨碎補」是什麼?

骨碎補這種植物原來叫猴姜,後來因為它幫過唐玄宗李隆基,所以才有了「骨碎補」這樣奇怪的名字。

相傳當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後花園盪鞦韆,不小心就從鞦韆上滾落下來,而這一不小心就傷到了脊樑。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可是對於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說,傷到了骨頭那可是大事了。


當時就請了很多太醫來診治,但用了很多的藥卻依然效果不太明顯,導致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被傷痛折磨,更是脾氣也變得很暴躁。沒有辦法,當時只好是張貼皇榜,尋找天下有才之人來為唐玄宗治脊樑的病痛症狀。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民間的醫生就揭了皇榜,他只給唐玄宗帶來了一種草藥,一邊外敷,一邊煎服,幾天的時候就好轉了。這讓唐玄宗很開心,迫不及待的召見了這個民間醫生。問他用的是什麼藥材,為何如此的厲害。那人答道,此物叫「猴姜」。

唐玄宗聽了,感覺他是天子,而猴姜這個子不僅不雅,而且還難聽。於是就說給它重新取個名字吧,然後就賜名叫「骨碎補」,從此它就有了這個更形象的名字,並且一直流傳至今。這種說法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記載的:「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

骨碎補有什麼價值?

關於骨碎補,其實在農村是比較常見的,估計很多人見過,卻不知道它就是骨碎補而已。


骨碎補是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莖,在民間也叫它毛薑、猴姜、崖姜、岩連姜等。它在我國的分布很廣,而不同地方的骨碎補也是有區別的,也能吃也根據產地不同,可以分為雲桂骨碎補、華南骨碎補、大葉骨碎補等多個品種。

從圖片來看,估計很多人以為它是一種蕨類植物。確實它和農村常見的蕨類植物非常相似,但是它卻比蕨類植物更為稀有,因為這種植物對生長環境要求更高,不僅對地形有要求,對土壤濕度、空氣濕度、光照等多都有要求。如果濕度和溫度達不到要求,它們就不會生長。

而且它和蕨類植物不同,這種植物生長的環境更為特殊,一般多是生長在山地林中的一些古樹的樹幹上,或者是岩石上。它的根莖很粗壯,且基本都是橫著生長的。而且在上面還有蓬鬆的灰棕色鱗片。這些都是蕨類植物所不具備的特點,只要記住這些也是很好分辨的。

關於骨碎補這種植物的價值,從前面的傳說故事,還有它的名字也應該就能看得出來,它在我國有著一千多年的入藥歷史了,而主要是用於治療骨傷,因為它有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

在古代的很多醫學書籍都有對骨碎補的記載,比如在《本草拾遺》、《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以及《開寶本草》等書中都有關於骨碎補別稱及其功效的記載,這種植物主要是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均有明顯的效果。

也是由於它這方面的效果很突出,在古代它還曾被當成朝廷貢品。在《至正四明續志》中就有記載:元代時骨碎補由於品質優良而成為貢品。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骨碎補這種植物,在過去民間還常用來泡酒喝,用它泡的酒還是我國民間的一種著名的保健養生酒。


在《藥酒彙編》中就記載了骨碎補酒,一般是用骨碎補、側枯葉、丹參等浸泡,7天以後過濾去渣就可以飲用了。經常飲用不僅有補腎活血的作用,並且還有促進骨痂生長和骨折的癒合。如果外用的話,對脫髮也有好處,就是直接把它擦到患處即可。

在過去農村上百年的古樹比較多,而這種植物就比較多見。但現在很多的古樹沒有了,再加上農村環境的變化,骨碎補也不多見了。

尤其是有些地方還有人專門收購這種藥材,很多人去採挖,更是導致它變得更少見了。你們認識骨碎補嗎?在你的家鄉還多嗎?遇到的話可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