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大部分都有這樣的毛病:總感覺自己的肚子脹脹的不知道餓,食慾不佳看到什麼都不想吃,但是真的不吃吧,胃裡又難受,不是那種劇烈的疼,而是那種隱隱地連綿不休的疼痛,但是稍微多吃一些,又感覺肚子撐脹難受不消化,睡覺還喜歡流口水。大便多為溏薄清稀狀,不是正常的香蕉便。
這類人的肚臍周圍摸起來總是涼冰冰的,手腳一年四季也比正常人偏涼。而且他們精神狀態也不好,總感覺自己渾身疲憊,怎麼休息都休不過來那種。有這種情況的女性朋友,還會伴有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的症狀。這類人伸出舌頭一看,舌質顏色非常的淺淡,舌體看起來也胖乎乎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都是脾胃虛寒惹的禍!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就會出現腹脹納少的情況;陽虛則陰盛,虛寒內生,寒凝氣滯,就會引起脘腹隱痛、消化不良;陰寒內盛,水濕不化,就會導致大便溏泄、四肢浮腫、白帶清稀;寒濕內盛,聚而成痰,堵塞經絡,就會引起手腳冰涼、四肢困重、頭昏神倦、風濕骨病、痰核包塊。
想要改善這種問題,我們就要補足後天脾胃的「陽」氣,讓身體「解凍」,重新恢復生機。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補陽「超猛」的中成藥,讓它來幫你補全身陽氣,除骨中寒濕,破一切痰瘀!
這個補陽「超猛」的中成藥,叫作附子理中丸,原方叫作附子理中湯,出自南宋醫家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由醫聖張仲景的理中湯變化而來,功能補虛回陽、溫中散寒,專治中焦脾胃虛寒諸症。
附子理中湯組方其實很簡單,只有附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五味中藥組成。
溫陽散寒小分隊——附子、乾薑
體內寒氣重,我們首先肯定是要先除去這些「寒氣」。方中附子溫補脾腎,乾薑溫胃散寒,兩者合用,既補先天之腎陽,又補後天脾胃之陽。陽盛則陰衰,體內的寒邪迫於陽氣的壓迫,就會逃出人體,如此一來,聚集在我們體內的寒邪就會消散。
補氣和中小分隊——人參、甘草
我們都知道,虛則生寒,體內寒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脾胃氣虛。所以想要避免陰寒繼續產生,我們一定要從根源上解決。方中人參補氣益脾,甘草和中補土。兩者合用,補氣和中,脾胃健運則虛寒難生,這是從根源上切斷「寒邪」的產生。
健脾燥濕小分隊——白朮
體內本來只有寒邪作祟,但是寒邪影響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就會導致水濕內停。於是這些停留在人體內部的水濕,就會與寒邪結合,形成寒濕痰飲等不好的東西,危害人體。方中白朮健脾燥濕,既能幫助人參、甘草恢復脾胃運化之功,杜絕痰濕產生源頭;還能幫助附子、乾薑驅除體內與水濕搏結的寒邪。
如此五藥共用,散寒以治其標,和中以治其本,最終達到補虛回陽、溫中散寒的目的,消除脾胃虛寒給患者帶來的腸鳴腹痛、四肢冰涼、納呆泄瀉、喉腫瘡瘍、口舌生瘡、白帶清稀、神疲乏力等症。
臨床使用此方時,如果患者身體特別虛弱,我們要加重方中人參的用量;如果患者虛寒並重,我們要加重乾薑和人參的用量;如果患者伴有胃逆嘔吐的症狀,我們要把乾薑變成生薑,另外加上適量的半夏、砂仁;如果患者寒濕下注、腹瀉嚴重,我們要加重白朮的用量,另外加上適量的茯苓、薏苡仁。
我是中醫陳玉龍,如果你有脾胃虛寒的問題,不妨在夏季外界陽氣最盛的時刻來進行調補,這樣可以藉助外界的陽氣幫助我們散寒,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