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科牽頭制定的《經橈動脈入路外周介入中國專家共識》正式發布。中山醫院供圖

7月8日,在第十四屆中國腫瘤介入與微創治療大會(CCIO 2023)暨第八屆亞太腫瘤介入大會 (APCIO 2023)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科牽頭制定的《經橈動脈入路外周介入中國專家共識》正式發布。

近年來,介入治療以其「微創、高效、精準」的優勢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然而,傳統外周介入手術,大多採用股動脈入路,患者術後需下肢嚴格制動6小時、臥床至少12小時,給患者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如何提升術後患者體驗,已成為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近十餘年的臨床研究顯示,對比既往外周介入手術採用較多的股動脈入路,橈動脈入路更安全,術後康復更快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科主任顏志平教授說。

顏志平解釋,橈動脈的位置表淺,周圍無重要神經和血管,可以降低穿刺相關併發症風險,即使穿刺點發生出血,也能更早發現並處理,術後也易於止血和監控。手部尺動脈和橈動脈還有雙重動脈血供的解剖特點,橈動脈閉塞導致血供阻斷也大多不會嚴重影響手部血供。

此外,經橈動脈入路的介入手術,可改善患者術後進食、大小便和疼痛等問題的處理,患者不用長時間固定在床上,避免了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的問題。

作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主任委員,顏志平於2022年組織全國介入專家成立工作小組編撰《經橈動脈入路外周介入中國專家共識》,經過1年多時間反覆推敲、打磨和多次討論、修改,2023年3月份正式定稿。

「這份共識總結了近年來經橈動脈入路在外周介入診療的臨床應用經驗,為臨床醫生提供統一的治療和操作標準,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能夠讓更多的患者從中獲益。」 顏志平說。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治療科是國內最早開展介入診療的單位之一。2019年,中山醫院獲得了全國唯一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稱號。該院每年各類介入手術近6萬例,其中腫瘤微創介入治療超過2萬例,尤其是在肝癌的綜合介入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門靜脈疾病和周圍血管疾病的微創介入治療等方面取得較顯著成果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