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而在浩瀚無垠的中醫藥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無數位中醫集大成者,比如張仲景、李東垣等等,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一位名醫,叫「王清任」,清朝時期的濟世良醫,開創了治療血瘀的五個方子,沿用至今。

王清任,是清朝著名的醫學家,著作有《醫林改錯》,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它結合了王清任的解剖學知識和中醫實操,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一些修改,把那些他認為錯誤的知識更改了。

只是後世有些醫學家卻不認同這本書,稱其為「醫林改錯,越改越錯」,讓人啼笑皆非。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王清任在活血化淤方面造詣深厚,創造的活血化淤方,對我們有啟示意義。

中醫認為的血瘀,是什麼東西?

其實大家對現代醫學的血瘀了解的比較深入,血瘀就是血液運行受阻或血液中產生了血栓堵塞了血管,而中醫中的血瘀,既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淤血」,又更注重「神」而非形,強調在血瘀這種病出現前,就把它解決掉。

以下是中醫中「血瘀」的辯證;

第一,氣滯血瘀型。這種類型的血瘀主要是因為氣滯引起的,俗話說「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又因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氣的運行對血液的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氣滯血瘀的患者多表現為某部位疼痛、脹痛、紫斑、面色晃白、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治療時,應該活血化瘀,行氣活血,先行氣再治療血瘀。

第二,氣虛血瘀型。這和氣滯血瘀有明顯的不同,氣虛血瘀是因為患者的「氣不足」,氣滯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通暢」,氣虛導致血液運行無力推動然後導致淤血,患者通常會有疲乏無力、眩暈頭暈、氣促心悸、胸悶不適等症狀,治療時應該注重補氣活血、先補氣,再活血,效果會非常好。

第三,血熱薀毒型。血熱薀毒指的是患者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了血液的問題,當血液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煎熬津液,導致血液過於黏稠,然後產生血瘀的問題。

患者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癢痛甚至出現各種皮膚病。治療時,要重點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第四,寒濕凝滯型。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冬天的時候,河流、水管是不是會結冰?裡面的水還能很好的流動嗎?當然不行。這就是寒凝血脈導致的淤血。出現這種症狀後,患者會有局部刺痛、畏寒、四肢不溫、關節疼痛症狀。所以在治療時,更應該注重祛寒濕然後才活血化瘀。

淤血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中醫的淤血可能還沒到血液凝固的時候,只是血液運行速度降低或某個地方的供血不足,和現代醫學看得見的淤血是包含與被包涵的關係。

血瘀是百病之源?淤血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問題?

淤血帶來的問題嚴重,處理不好的話會影響患者的壽命和整體健康情況,在此醫生要用詳細告訴大家。

首先,阻礙氣血流通。淤血產生後會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局部或全身氣血運行不暢,而氣血的是全身的營養物質和力量源泉,一旦出現了氣血不足的問題,就會影響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下降或發生障礙,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其次,影響造血功能。在唐容川的血證論中,提到「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我們的身體對於血液的製造是有一定限制的,不會隨便生血,這就導致如果不解決淤血,新的血液不會產生,那對機體的影響會非常大。

再次,引發疼痛和炎症。淤血會降低血液循環,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引發疼痛和不適感,有句話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指的就是淤血導致局部疼痛的問題,多數表現為刺痛。長期淤血還可能引起炎症,加重病情,當然這是現代醫學的說法。

另外,還會加速身體衰老。淤血使體內的廢物和毒素排泄失衡,可能會加速組織器官的老化,同時更容易引起病理變化,如血栓、結節等,誘發心梗、腦梗等問題,因此要活血化淤延緩衰老。

王清任的五個活血化淤方,怎麼樣?

在活血化淤領域中,王清任很有造詣,大家不妨看看他的方子,批判地了解。

1、血府逐瘀湯。主要有紅花、生地、桃仁組成,針對的是上焦也就是心肺的血瘀病證,實際上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心胸痹痛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時地用血府逐瘀湯。

2、膈下逐瘀湯。君藥有當歸、桃仁等,主要針對的是腹部內器官淤血內結的情況,也就是中焦的系統,有肝膽、脾胃、腸道等器官,因此如果你感覺腹部有刺痛或辯證為血瘀,可以使用膈下逐瘀湯。

3、少腹逐瘀湯。少腹在恥骨上、肚臍眼下的位置,這個方針對的就是少腹血瘀的問題,比如少腹拘攣疼痛、按之有包塊等等,或者女性子宮、卵巢有淤血,也能一併治療。

4、身痛逐瘀湯。這個方主要針對的是周身痹痛,腰腿疼痛和經絡、氣血不通有關,身痛逐瘀湯使用了川牛膝、地龍等通經活絡的藥物,目的在於打通全身的經絡血管,化解疼痛的症狀。

5、通竅活血湯。這個方是中醫學和現代解剖學的結合,王清任通過解剖屍體發現腦竅的重要性,然後擬了這個方,對腦梗、血瘀頭痛有治療效果。

小結:

綜上所述,血瘀是百病之源,身體內有淤血會導致身體各個組織臟器的問題,因此活血化淤很重要,請大家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活血化淤的方,改善氣血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