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實習生 李黎 陳娟娟
8月18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表彰「新銳醫生」,37歲的神經外科副教授趙龍,憑藉精湛的醫技和豐碩的科研成果,再次上榜。
年輕新銳,卻已經有12年外科臨床經驗。他是中共黨員、醫學博士,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川北醫學院外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也是四川省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專委會第二屆青年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內鏡學組委員,南充市醫用高壓氧質控中心質控專家。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教授趙龍。
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趙龍,講述這名和大腦打交道的神經外科醫生成長和發展背後的故事。
「聽到趙醫生的稱呼,就心頭一熱」
「急診患者,女性,38歲,突發腦出血,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微弱……」8月17日上午8點,趙龍剛上班就接診到這樣一位急診患者。
術前,患者出現自主呼吸停止。情況危急,他立即組織搶救。術中證實是腦血管畸形破裂導致自發性顱內出血,手術團隊成功清除血腫並切除畸形血管。手術當晚,患者恢復自主呼吸,肢體也有了一些活動。這是少有的自主呼吸停止後,經過積極搶救重現生機的臨床病例。讓趙龍非常欣慰,也再一次體會到了生命的神奇。
他說:「中樞神經系統搶救實踐中,會碰到很多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況,但只要不放棄,也許成功就會在下一次搶救中出現。」
趙龍進行醫學學術研究分享。
有一種說法:神經外科醫生,是醫院裡的「大腦工程師」,匠人,匠心,妙手解煩「腦」。
對趙龍來說,成為一名醫生,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是兒時就埋下的種子。
趙龍出生在一個醫學家庭。曾祖父是南充市中醫院有名的大夫,大伯是一名鄉村醫生。「鄰近幾個村子的鄉親們哪裡不舒服,甚至家裡豬牛羊有不好,都會上門找大伯。」他表示,兒時印象中,老家院子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趙醫生,你快來幫我看一下……」
每每聽到 「趙醫生」的稱呼,趙龍都覺得心裡熱乎乎的,與有榮焉。
趙龍在進行研究。
於是,高中畢業後,他報考醫學院,成為一名醫學生,畢業後,成為又一名「趙醫生」。
「多爭取一台手術,就能多一些技能收穫」
本科實習,趙龍就來到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年輕的醫學生,滿是幹勁。
他最喜歡的就是去手術室,只要有手術就去。有些醫生不認識他,但都知道他是那個「手術室釘子戶實習醫」。一年多的時間裡,站在手術室里不能上台,卻讓趙龍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也讓他養成多做手術、多爭取手術的習慣。
實習助手、住院醫、住院總……年輕醫生趙龍在一個個病例、一台台手術、一項項科研中蛻變成長。
趙龍在進行科研操作。
2015年,一名90歲的患者出現腦出血,手術後,老人恢復很快,這是趙龍救治過的年齡最大的患者。
2017年某個傍晚,一名不到2歲的小男孩右額部開放性損傷,經過清理污染性傷口、周邊肌肉筋膜細心修補腦膜後,小孩治癒出院。這是他醫治的年齡最小的患者。
當了12年外科醫生,有辛酸無奈的時候,也有驚喜的時候。一名六七歲的外傷小患者,顱內出血、大面積腦梗塞,入院時癱瘓不能動、不能說話,但手術後,每天肉眼可見在恢復。住院期間,就能說話能動,家人和醫護人員都欣喜不已。
神經外科,也常稱作腦外科,患者病情變化快,手術技術難度、風險性極高,被譽為外科醫學「皇冠上的明珠」。神經外科大部分操作都在顯微鏡下放大10至20倍來進行,所以每次手術,他看到的操作區域實際上可能只是指甲蓋範圍的腦組織、比鉛筆芯更細的神經以及一些細小的血管。但是即使這么小的手術範圍,可能也需要保持同一姿勢下數小時的精細操作。在達到大腦皮層以前,又需要用磨鑽、銑刀等打開顱骨,這就需要趙龍保持技術和體能。
趙龍在進行清除血腫切除畸形血管手術。
「當外科醫生沒有捷徑,就是多練。多爭取一台手術,就能多一些技能收穫和感想。」從事神經外科臨床診療、科研及教學工作12年,趙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神經重症患者診治經驗,可以熟練開展神經外科常規手術,尤其擅長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等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手術及綜合治療,對包括腦積水在內的各種腦脊液相關疾病也有著深入的研究。
學習並實踐多年,趙龍眼中,大腦是很神奇迷人的器官。大腦不同區域掌管著人體不同功能:說話、運動、思考、記憶、情緒,呼吸、脈搏、微笑、哭泣……都受大腦不同功能區調節。「一旦受傷受損,對身體和生活都會帶來極大影響。」
不斷提升技能的同時,當下趙龍和同事們的探索,更多關注術後遠期功能恢復。
聚精會神,妙手解煩「腦」
與時俱進,關注學科前沿,捕捉、學習、掌握最新的技能點,是趙龍的職業習慣。
醫學實踐同時,和臨床相結合的醫學科研,是趙龍的工作重點。他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5項廳局級課題,在研3項腦血管病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先後5次在中華醫學會全國年會作大會發言,多次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四川省醫學科技獎、南充市科技創新成果獎、南充市「十大創新項目」獎。
趙龍(前排右三)和他帶領的川北醫學院「聚精會神」科研創新團隊。
他還創建了川北醫學院「聚精會神」科研創新團隊,指導在校本科學生開展科學研究。「聚精會神,就是要選出精英,認識研究神經系統,做領域的精英。」他希望在母校里播下小小的種子,以後可以在神經外科領域開出大大的希望之花。
神經外科的疾病涉及很多類,腦外傷、腫瘤、血管病、先天性疾病、功能性的疾病等等。近幾年,神經外科研究進展很大,各種新的手術器械,手術輔助設備、機器人、導航以及新的介入材料層出不窮,腦機接口等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研究接連取得突破,這都讓趙龍充滿幹勁。
在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黨建工作室採訪到趙龍時,寸頭短髮、藍色襯衫,十足的精神小伙。但趙龍笑稱自己有很多老一輩習性,「醫學是傳承中創新的,希望能繼承前輩老師們的精神,去做一些實在的事情。」
趙龍進行醫學學術研究分享。
每天不管手術再晚,他都習慣在病房裡待一會,除了完成必要的術後處理和記錄外,白天沒有機會溝通的患者或者家屬也能夠找到自己。他認為主治醫生每天能和患者見面可以讓患者及家屬心安。
到現在,聽到「趙醫生」的稱呼,依然會讓他心頭一熱。「小時候不懂,現在來看,這種榮耀感和驅動力,值得一輩子為之奮鬥!」
趙龍說,如果用大腦的一部分代表神經外科醫生特質,他希望自己是大腦額葉。
額葉是人的智能、思維和情感中樞,在談論腦功能區的時候往往會被人忽略。正如神經外科醫生總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遺忘,這意味著更少的患者受到神經系統疾患的困擾。「但是,在需要我們的時候,要能充分發揮如額葉般的作用,利用縝密的思維、嚴謹的邏輯、冷靜的頭腦,作出正確的判斷,及時治療疾患,解除痛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