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第30個「」。隨著中國社會不斷步入老齡化,中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約有1000萬人。
鬱金泰
近年來,國內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是否有增高趨勢?年輕化趨勢明顯嗎?為何阿爾茨海默病知曉率高、就診率卻不高?用血液檢測診斷阿爾茨海默病是否靠譜?如果發現自己總是「忘東忘西」,是否意味著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針對上述問題,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鬱金泰。
【對話鬱金泰】
「阿爾茨海默病存在年輕化趨勢,原因需綜合分析」
澎湃新聞:常常有人分不清阿爾茨海默病與認知障礙之間的區別?如何來理解?症狀有什麼不同?
鬱金泰: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是導致認知障礙的最常見原因,包括無症狀的臨床前階段,有輕度症狀的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和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獨立性的痴呆階段,主要病理改變是β-澱粉樣蛋白沉積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的異常聚集形成的神經元纖維纏結。
而認知障礙是一個更寬泛的術語,常被用來描述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它不僅包含了阿爾茨海默病、路易體痴呆、額顳葉痴呆等多種不同種類的由神經變性疾病引起的認知障礙,還包括血管性認知障礙、正常壓力腦積水、自身免疫性痴呆、特殊感染、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非神經變性疾病引起的認知障礙。
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認知障礙記憶力下降更突出些,症狀肯定會逐漸加重並且不可逆轉,而其它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有些症狀可以不進展或者可治好。
澎湃新聞:國內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如何?近年來有增高趨勢嗎?發病年齡在什麼階段?
鬱金泰:現有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發病率約為6.19%,其中約三分之二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痴呆患者。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和預期壽命的延長,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持續增加的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干預和控制,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還將呈現「20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
阿爾茨海默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最常見的發病年齡是65歲及以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也逐漸增加,在65至74歲的人群中,有5%的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在75至84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達到了13.1%,而在85歲或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更高,達到了33.3%。
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65歲以前發病的早髮型痴呆的年齡標準化患病率為119.0/10萬人,也呈顯著增長趨勢,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可能由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年輕化引起的,我們的前期研究顯示,這些血管相關的慢性疾病也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澎湃新聞:此前有論文顯示,一位19歲患者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這也引起不少年輕人對該疾病的擔憂。在你的從醫經歷中,近兩年來就診的年輕人是否有增加?實際確診情況如何?
鬱金泰:臨床上,確實是存在阿爾茨海默病年輕化的趨勢,但這一趨勢其實也在很多疾病領域都發生了,原因是多方面,需要綜合分析。
首先,近年來隨著阿爾茨海默病報導宣傳多了,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而以往大家可能並沒意識到這一疾病的可能性,目前老百姓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就醫也越來越便利,診斷水平高了,確診率也就提升了;其次,隨著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運動減少等血管危險因素的高發和糖尿病、腦卒中等血管疾病的年輕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年輕化。
在臨床上,我們將阿爾茨海默病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兩個階段,以65歲為分界線,其中早髮型為65歲以下發病,往往病程較快,較多見遺傳史,也多見一些走路不穩等認知之外的症狀,而晚髮型病人往往病程緩慢,上述這些情況都相對少見。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較低,約占所有患者的5%。
「阿爾茨海默病是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參與的」
澎湃新聞: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技術層出不窮,如血液檢測的方式,有國外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從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誌物中檢測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Aβ)的積聚,Aβ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特徵,這個方式在國內外臨床開展使用了嗎?是否靠譜?
鬱金泰:國內外目前在開展大量臨床研究,來評估血液檢測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但這些血液檢測方法目前多數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被正式用作臨床診斷。
我們的前期研究表明,血液中的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磷酸化tau等生物標誌物具有一定的診斷、預測效能,未來有望用於阿爾茨海默病大規模篩查和早期診斷,但是血液中Aβ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和預測的效果並不理想。
澎湃新聞:哪些人群有必要進行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我們常說的那種症狀,如果發展在一些年輕人身上,有必要去就醫檢測嗎?
鬱金泰:如果家裡老人出現下列這10種表現的一種或多種,就需要警惕阿爾茨海默病,尤其症狀逐漸加重或增多時,建議老人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病因,爭取早診斷,早防治:1.記憶力下降;2.難以執行熟悉的活動;3.說話詞不達意;4.對時間和地點搞不清;5.判斷力下降;6.未能按時處理事務;7.把東西放錯地方;8.情緒和行為改變;9.視覺和空間感出現障礙;10.性格變得孤僻。
對於年輕人自覺發現「忘東忘西」等症狀,也應該重視,這些症狀可能與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睡眠不足等有一定相關性,但不一定是阿爾茨海默病。如果這些症狀對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明顯的困擾,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生給出個體化建議。
澎湃新聞:阿爾茨海默病會遺傳嗎?如何進行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在幾歲開展比較好?
鬱金泰:目前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是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參與的。我們以65歲為分界點,小於65歲發病的患者為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病,大於65歲為晚髮型阿爾茨海默病。
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病中遺傳因素占重要,甚至是主導地位,很多是會遺傳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位於21號染色體的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基因、位於14號染色體的早老素1(PS1)基因和位於1號染色體的早老素2(PS2)基因突變引起的。
而晚髮型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受到多個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風險基因是載脂蛋白E(APOE)。
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通常包括危險因素評估、神經心理檢查、影像檢查和生物標誌物檢測等,通過篩查識別患有AD或具有AD高風險人群,有利於早期診斷和干預疾病,對於有明確家族史的還可以開展基因篩查。
篩查年齡沒有確定的標準,一般建議老年人以及高危風險人群應定期篩查、隨訪。我們團隊近期全面描繪了痴呆可調控危險因素圖譜,發現積極地控制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身體指標、居住環境、共患病和社會經濟地位等6大類別的62個可調控危險因素,有望預防47%以上的痴呆。
「新藥研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澎湃新聞:阿爾茨海默病在臨床的治療方式有哪些?近年來在治療效果上有無突破性的進展呢?
鬱金泰: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面。臨床上常使用藥物是膽鹼酯酶抑制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來改善認知症狀。
對於一些有焦慮、抑鬱情緒問題或幻覺等精神行為症狀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抗抑鬱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來緩解症狀。非藥物治療包括認知訓練、物理鍛鍊、經顱磁刺激、音樂療法等。
近年來,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研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β-澱粉樣蛋白疾病修飾療法,相關藥物陸續在美國獲批上市。如這方面的新藥,侖卡奈單抗和多奈單抗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藥物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具有臨床獲益,預計延緩疾病進展達20%以上。
澎湃新聞:此前,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曾發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總知曉率超過九成,但主動就診率僅有一成多。該病的防治存在發病率高、漏診率高和治療成本高的「三高問題」,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
鬱金泰: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為降低發病率,我們要做好基於風險因素的早期預防,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降低約40%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既往阿爾茨海默病的漏診率是很高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公眾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不足,覺得這是年紀大了正常老化的現象;另一部分原因在於診斷技術的普及度較低,既往阿爾茨海默病診斷依賴於有創性的腰穿或昂貴的PET檢查,無法大範圍推廣篩查。
未來,我們要加強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科普宣傳,增強老百姓的就醫意識。此外,我們要進一步推動血液等便捷診斷標誌物的發展,實現早期社區篩查,及早發現和識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關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成本高這一問題,我們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們科研工作者要加快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藥物的研發;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應加強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醫療保障力度,以期能夠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