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入 再便宜商品也買不起
我在2009年出版第一本探討自動化主題的著作後,幾位讀者寫信給我,提醒我忽略了一個重點:機器人的確可能導致薪資降低或失業,但效率更高的生產也會使產品及服務變得更便宜,因此,就算你的所得降低,仍然能夠繼續消費,因為你想購買的東西價格也降低了。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有幾點必須注意。最明顯的問題是,許多人可能失業、沒有實質收入,這種情況下,產品與服務價格降低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再者,家庭的平均支出預算中有些重要項目不會因為科技進步而降低價格,至少在中短期的未來不會。 經濟繁榮的途徑向來是薪資上漲率高於物價上漲率,1900年的某人如果穿越時空,造訪現代的超市,一定會被高價格嚇到。相較於1900年的人們,現代人花在食物上的所得比例明顯較小;儘管現在的食物標價明顯變高,但實質價格其實較便宜,因為所得升幅更高。來想像相反的情境:所得降低,價格下滑得更快;理論上,這意味購買力提高,應該可以買更多東西,但實際上通貨緊縮是很糟的經濟情境。首先,通貨緊縮的經濟循環很難擺脫,如果你知道未來的價格還會更低,又何必現在購買?消費者將等待更低的價格,買氣不佳會導致廠商再次降價,產品與服務的產量也會隨之減少。 再來,僱主在實務上通常很難降低員工薪資,他們通常選擇裁員,因此通貨緊縮常伴隨失業率上升,最終導致許多消費者完全沒有收入。在通貨緊縮濟中,所得可能降低,房子的價值可能下滑,股市可能下跌,但中古車貸款、汽車貸款、和學生貸款不會縮減,名目債務固定不變,因此在所得降低情況之下,債務人的可支配所得相對更少。政府同樣也會陷入麻煩,因為稅收減少了。若情況持續下去,繳不出貸款的人可能會增加,銀行體系就會陷入危機。通貨緊縮絕不是我們希望出現的經濟境況,歷史顯示,理想的經濟狀態是溫和通膨,所得成長率高於消費者物價成長率,讓我們更買得起想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