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葯
敗醬草這味葯不算很常用,但常見,李時珍就曾感慨:
"敗醬草,善於排膿破血,所以張仲景治癰,古方婦科亦常用,而後人不知道慣用,大概是因為沒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這味葯很古老了,它是敗醬科黃花敗醬,百花敗醬的乾燥全草,也叫鹿腸,鹿首,馬草,澤敗,在我們貴州則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農本草經》中即已記載,這味葯辛,苦,微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腸,大腸,肌部,肉部。
這味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採摘來蒸,當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療兩大類疾病:
1、小腸,大腸,肌部,肉部出現的膿腫。推而論之,能夠治療下面這些部位的疾患——
腸部:急慢性闌尾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腸潰瘍等等。
肌部:癰疽腫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腫痛等等。
肉部:肺癰。
2、婦人產後由於由於“血瘀”導致的瘀阻腹痛。
治療腸部,肉部,婦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劑量干品在4g~20g之間,鮮者則可以用到50g~200g之間。
治療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癰疽腫毒多用鮮品外敷法。比如說,可以用黃花敗醬鮮葉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搗碎,再加雞蛋清調勻,外服痛處,一付葯可以敷24小時左右。如果嚴重,則需外敷,內服。此法對乳腺炎,淋巴管炎,癰,癤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過,此物寒涼,所以有醫者認為應該用於“實熱瘀滯”之症,若脾胃虛弱,食少泄瀉,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中醫的奧妙在於,通過配伍,寒葯溫用,溫葯寒用,在保留中藥藥效的同時,消除或減弱中藥的副作用。
這寒葯溫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將介紹的一個方子。
古老的方
這個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現在《金匱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敗醬散”。
它是治療什麼病的呢?它治療的是腸癰病。
所謂腸癰,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闌尾炎,闌尾炎腹痛由上腹開始,以腹脹、悶痛為常見,之後則轉移為右下腹痛,急性期會有很大的概率出現發熱。
急性期,下腹部腫且有痞塞感,按壓闌尾點(McBurney點,位於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界處),會有壓痛,這個時候病性屬於“實熱”,不用這個方子,用“大黃牡丹湯”。
待闌尾炎到過了急性期,膿瘍已成,元氣亦衰,病性屬虛,屬陰時,就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了。
這個時候,患者下腹部會有局部腫脹,按壓該部位,會有濡軟的一團,彷彿有腫物。身體“無熱感”(註:無熱感,和體溫正常是兩碼事,患者不覺得“熱”,但是體溫計測下來仍可能有低燒)。脈頻數。
如果這個病拖久了,皮膚會變得乾燥粗糙,有時會呈現“魚磷狀”。
方葯如下:
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敗醬草五分(20g)
上面三味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葯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頓服。
有人會說,不是說敗醬草這個葯是治療“實熱瘀滯”之膿腫嗎?為什麼陰性,虛證的病證也能用呢?
這就是經方配伍的奧秘之處了。
在這個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進排膿,又能潤滑肌膚;敗醬草機能排膿,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奮元氣之沉衰,活躍臟腑之機能。敗醬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熱亦讓薏苡仁,敗醬草所平衡。
這個方子不僅能用於慢性闌尾炎,還能用於局限性腹膜炎,化膿性附件炎,結核性腹膜炎,化膿性腹股溝淋巴結炎,腸結核,子宮內膜炎等出現“體力衰減,疲勞,顏面蒼白,脈弱數或遲”,病性屬“陰”者,亦可用於出現上述癥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濕疹,蛇皮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