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最新數據:這3種病盯上年輕人,分分鐘能要命丨這幾個部位疼別大意
新晚報 2017-07-23 09:32
(以下病例來自哈醫大一院急診內科)
病例一
32歲的王先生髮病那天,剛吃完午飯,在工作崗位上就休克了,被同事送到醫院。
(網路配圖 圖文無關)
王先生得了什麼病?
在CTA血管成像下,醫生看到王先生的主動脈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並有血滲出。雖然主動脈夾層來勢兇猛,但如果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及時搶救,存活幾率很高。
哈醫大一院急診內科王秀傑主任將常見的災難性疾病以“奪命”速度快慢進行總結,排在第一位的:
被稱為血管地雷爆炸的主動脈夾層
這種病有多兇險?
“33%的病人在24小時內死亡
50%的病人在48小時內死亡
75%的病人死於主動脈破裂。”
哈醫大一院副院長劉宏宇教授重點介紹了主動脈夾層的兇險。
他說,主動脈夾層是當前門急診經常遇到的高難度、高風險的複雜重症疾病,近兩年發病率明顯升高,每個月平均接診5、6位患者,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主動脈夾層發病初期的癥狀常常是胸疼、腹疼、腰疼、後背疼的一種或幾種,部分患者也伴有頭暈、噁心等癥狀。劉宏宇教授說,但很多患者把腰疼當成了腰肌勞損,或把胸疼當成了心絞痛而延誤了治療。
(網路配圖 圖文無關)
病例二
33歲的彭先生工作繁忙,習慣於晚飯後倒頭就睡,醒來便匆忙趕去上班。一日清晨,彭先生起床後感覺胸口隱隱作痛,便趕到醫院就診,沒想到竟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
(網路配圖 圖文無關)
王秀傑主任說:
“急診的第二大奪命符是急性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心肌梗死發生後直接的死亡率為10%,
但一年內的死亡率依然約為50%。
這種疾病如果搶救不及時,
會很快導致患者的死亡。”
怎麼得上這種病?
王秀傑介紹,原來急性心梗是“老年病”,現在常見30多歲的患者。年輕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體力活動大大減少,因工作負擔重導致情緒緊張、睡眠不足,加上抽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增加了心肌梗塞的發病風險。
這種病有多兇險?
王秀傑表示,年輕人不可對自身健康狀況盲目樂觀,一旦出現心前區疼痛,或頸背部出現酸痛、壓迫性疼痛,持續時間在20分鐘以上,應立即到有PCI(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條件的醫院就診。開通閉塞冠狀動脈,恢復血流,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減少死亡。“越早使冠狀動脈開通,患者獲益越大。”
(網路配圖 圖文無關)
病例三
44歲的小宋出遠門,一次坐了10多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到家時小腿腫得厲害。在醫院,醫生診斷是下肢靜脈栓塞,讓小宋趕快辦理住院,必須靜卧,並準備手術,可誰知小宋感覺自己沒那麼嚴重,竟然偷偷回家洗了個澡。當晚九點多,吃過飯的小宋突然感覺不舒服,呼吸極度困難,家人把他送到醫院,卻為時已晚。
這種病有多兇險?
急診中,病情進展第三快的就是肺栓塞了,王秀傑主任介紹,相對於談論較多的心梗、腦梗這類動脈血栓疾病,常發生在下肢和肺部的靜脈血栓發病更為隱匿,但它一旦發生可瞬間致命。
王秀傑說,“急性肺栓塞其中九成的病人由下肢靜脈栓塞引起,因此千萬別小看腿腫,當下肢突然腫脹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堵塞下肢靜脈的栓子脫落,隨著靜脈堵塞了肺部,就會讓肺的換氣功能停止,患者幾分鐘內就會因缺氧而死亡。”
王秀傑主任介紹,醫院急診內科平均每日接收患者300人,其中30%是需要搶救入院的重危症患者,5%患的是災難性疾病,這類病一旦發生病情發展迅速,如同與死神賽跑。排在急診奪命符後幾位的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