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不出去的寶藏‎?告別 雜亂!「十大徵兆」看看「囤積症」是否已悄悄上身...

(圖片翻攝自Pinterest bekah)

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是種強迫行為,

過度性收購或收集物件,

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

繼續看下去...

收集成癮、戀物成癖「囤積症」

2011年,新竹縣37歲江姓女老師,

慣性將校內廢棄物帶回家裡堆放,

丈夫受不了臥室無法睡覺、浴室無法洗澡訴請離婚;

2012年,嘉義市89歲林老太太,平日以拾荒維生,

家中堆滿回收物而長期露宿道路分隔島,

鄰居不堪其擾引來社工、員警介入協助…

你可能有一個抽屜,

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

可能有個雜物間,

塞滿用不到的電器傢具、不會再穿的衣服。

這樣的行為有人稱是「蒐藏」,

但當收集成癮、戀物成癖,

整個家都塞爆還樂此不疲,

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叫「囤積症」的病。

台灣作家Phyllis近日出版

《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

從自己的母親症狀剖析、揭密究竟什麼是「囤積症」,

「囤積症」又由何而來。

囤積與收藏

有的囤積者堅持稱自己是「收藏者」,

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

《難以駕馭的收藏激情》

(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一書揭示,

「收藏」應有以下特色:

首先,「必須由1個以上物件組成」,

再者,「物品之間要有關連性」,

第三,「通常由積極手段而來」,

最後,「被收藏者妥善陳列」。

換句話說,

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

「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

你是隱性囤積者嗎

《囤積解密》指出,

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大衛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

囤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有以下條件:

「50歲左右」、「老年人」、

「單身獨居者(離婚或從未結婚)」、

「家族有強迫症病史者」。

此外,因為健康照護者太專注協助他人,

卻不曾學習如何照顧自己,

類似護士、看護、社工人員等照顧他人的職業,

會特別容易出現囤積者。

囤積者的種類

囤積者中,

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

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

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

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

稱此行為是

「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

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

購物是一種療法,

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

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

另有「拾荒型囤積者」,

他們傾向撿個不停,

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

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

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

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囤積的真相

《囤積解密》分析,

囤積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

想囤積的其實是

「物品牽扯的感情故事」。

囤積症患者所無法處理的其實是「分離」,

對患者而言,「捨棄物品」相當困難,

絕大部分是因「捨不得拋下老朋友」的內疚,

這樣的囤積者,對「分離」過程充滿焦慮、壓力與不快。

囤積者因為失去「割捨」的能力,

也同時失去「建構秩序」的能力,

這是囤積者持續感到痛苦,卻寧可迴避問題的主因。

囤積是對情感的執念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自己母親就是囤積症患者,

過去他受母親日趨嚴重的囤積行為所苦,

但日後他重新回想,

「我家並不是一直這麼混亂。老媽後來為何搞得住處每下愈況」,

這個謎團成為他撰寫《囤積解密》的契機。

Phyllis在母親過世後仔細搜尋舊時回憶,

爬梳上一代歷史,逐漸發現母親愛堆積雜物,

除了個性使然,也涉及婚姻失敗、家族遺傳等能量的失衡。

對囤積症者來說,「囤積」像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阻礙。

囤積者透過囤積,以為自己並未「失去」,

而透過滿滿「舊物」的堆疊,

囤積者自我認定可逃避需要經歷與「某種重要關係」告別、分離的哀傷。

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

如此心情,來自於囤積症患者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

而這通常是因患者曾經歷重大失落後的殘傷餘韻,

致使他們失去處裡混亂苦痛的能力。

自此,也毫無能量去整理這些由情感意義外化出的物品。

這樣對「對物品情感依附」的執念、

缺乏自覺的「囤積」行為,

因此日漸執行,

直到囤積者造成生活不便、人際關係阻礙,

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如何遠離囤積

對於囤積症的處方,《囤積解密》認為,

台灣社會對囤積行為仍缺乏認識,

坊間也沒有相關自助團體可供參與

。若身旁有「囤積者」,

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

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

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

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

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

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

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囤積症小測驗

★以下十大徵兆,符合三項以上,小心囤積症狀已悄悄上身:

1、留下一堆多數人認為沒用或沒價值的東西。

2、不管有沒有地方擺,先買再說。

3、整間房子,都是我的儲藏室。

4、家中動線受阻。

5、無法對物品進行有效的取捨、分類和收納。

6、長期婉拒訪客上門。

7、室內用品出現在戶外。

8、經常為雜物和親友爭吵。

9、沒繳帳單。

10、房子又髒又臭卻不打掃。

收藏及堆雜物,留戀過去的時刻,

會阻礙你前面美好的風景,

適時狠心丟棄舊物,令自己生活過得更幸福。

心態上要調節:

擁有的物品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而非全部!

(文章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