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見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階段,具有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高、醫療花費高的特點。
2008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發布了《骨質疏鬆骨折診療指南》。
2015年5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質疏鬆學組及《中華骨科雜誌》編輯部組織國內本領域的專家,對原指南進行更新。
什麼是骨質疏鬆性骨折?
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顯外力或受到「通常不會引起骨折外力」(從站立高度或低於站立高度跌倒產生的作用力)而發生的骨折,亦稱脆性骨折。
骨質疏鬆性骨折與創傷性骨折不同,是基於全身骨質疏鬆存在的一個局部骨組織病變,是骨強度下降的明確體現,也是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結果。
ADVERTISEMENT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以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徵的骨骼系統疾病。骨強度反映骨骼的兩個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質量。
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本指南僅針對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導致的骨質疏鬆性骨折而制定。
骨質疏鬆性骨折有什麼特點?
2013年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報告:全球每3 秒鐘有1例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約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歲之後會遭遇初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其特點如下:
① 骨折患者臥床制動後,將發生快速骨丟失,會加重骨質疏鬆症;
② 骨重建異常、骨折癒合過程緩慢,恢復時間長,易發生骨折延遲癒合甚至不癒合;
ADVERTISEMENT
③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發生再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大;
④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質量差,且多為粉碎性骨折,復位困難,不易達到滿意效果;
⑤ 內固定治療穩定性差,內固定物及植入物易鬆動、脫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 多見於老年人群,常合併其他器官或系統疾病,全身狀況差,治療時易發生併發症,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治療骨折
復位、固定、功能鍛鍊和抗骨質疏鬆治療是治療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基本原則。
骨質疏鬆性骨折多見於老年人,整復和固定應以方法簡便、安全有效為原則,以儘早恢復傷前生活質量為目的;應儘量選擇創傷小、對關節功能影響少的方法,不應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而應著重於功能恢復和組織修復。
手術時應考慮骨質疏鬆性骨折骨質量差、癒合緩慢等不同於一般創傷性骨折的特點,可酌情採取以下措施:使用特殊固定器材,如鎖定加壓鋼板、粗螺紋釘、具有特殊塗層材料的固定器材或假體等;採用骨水泥或植骨材料充填等局部強化技術。
ADVERTISEMENT
骨質疏鬆性骨折藥物干預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病理基礎是骨質疏鬆,骨折後應積極採用規範的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其目的是緩解疼痛,抑制急性骨丟失,提高骨量,改善骨質量,降低再骨折發生率。
基礎藥物:
(1)鈣劑,可改善骨礦化、減緩骨量丟失。
(2)維生素D,可促進鈣吸收,有利於骨骼健康、增加肌力、降低再骨折風險。
鈣劑和維生素D可與抗骨質疏鬆藥物聯合使用,並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抗骨質疏鬆藥物
(1)抑制骨吸收類藥物
① 雙膦酸鹽類:可提高腰椎和髖部骨密度,降低椎體及髖部等部位再骨折發生率;
②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s);
③ 降鈣素類:可抑制破骨細胞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量。
④ 雌激素:能抑制骨轉換、阻止骨量丟失,可提高椎體和髖部骨密度。
(2)促進骨形成類藥物:重組人甲狀旁腺激素片段,具有增加成骨細胞分泌膠原、促進骨基質形成及其礦化、促進骨形成、改善骨重建的作用。
(3)活性維生素D類:適用於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但不推薦作為日常補充。老年人、腎功能不健全及1α羥化酶缺乏患者建議補充活性維生素D。
ADVERTISEMENT
(4)維生素K類: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可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再骨折發生率。
(5)中成藥:人工虎骨粉、異黃酮類及淫羊藿類複合物等中成藥對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有減輕疼痛、提高骨密度的療效。
溫馨提示
本指南僅為學術性指導意見,隨著醫學的發展,其中的某些內容需不斷完善,臨床實施方案必須依據臨床具體情況制定,採取各種預防及治療措施前,請參閱相關產品說明。
本文原載於骨科在線orth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