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法包括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隔物施灸屬於一種間接灸法,又稱為間隔灸,是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後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由於灸時在艾炷與皮膚之間添加不同的隔墊物,可以發揮艾灸與隔墊物的雙重作用,因而具有特殊的療效,適合治療很多疾病。
根據襯隔物的不同,中醫將隔物施灸法分為多種灸法,可以說是形形色色,花樣繁多。現列舉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灸法。
隔鹽灸 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適於臍部。施灸時,先將純白乾燥的食鹽放到臍窩中,填平臍孔,然後將艾炷放到鹽上面,點燃施灸,當感到灼痛時稍停 10 分鐘,然後再灸,反覆 3 次。此法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虛脫等病症。
隔花椒灸 先將適量花椒研成細末,用陳醋調和成糊膏狀,製成厚約 3 毫米、錢幣大小的藥餅後,放在患處,然後將小艾炷放置到花椒藥餅上,點燃施灸。若患者感覺灸處疼痛,即除去艾炷,更換新艾炷再灸,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用於治療腹脹痞悶。
隔生薑灸 將新鮮生薑切成硬幣厚的薄片,用針在其中間刺一些小孔,然後放到施灸部位,上置艾炷,點燃進行灸療,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薑片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覆進行,每次 15 分鐘,或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此法臨床應用較廣,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腎壯陽、補虛強身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以及各種陽虛病症,如腎虛腰痛、腰膝酸軟等。
隔醋灸 取一張牛皮紙放到醋中浸泡,5 分鐘後取出,折成硬幣厚度的薄片,然後放到施灸部位(一般多為阿是穴,即哪裡不舒服就放哪裡),上面放艾炷施灸,每次 5 分鐘。也可選好穴區後,用脫脂棉蘸適量白醋或米醋,在穴區反覆塗抹數遍,然後把小或中壯艾炷置於穴區施灸,當患者感覺燙時,可用鑷子向前後左右移動艾炷,如感到灼痛,再換另一艾炷,每次灸 4~7 壯。此法可用於治療白癜風、骨質增生、老年人陽虛便秘(表現為平時排便困難,腹部常感到脹悶不適)等病症。
隔黑豆灸 把黑豆搗成細末,用溫開水調成膏狀,做成硬幣大小的餅,然後放在患處,上面放小艾炷後點燃施灸,每次 15 分鐘。此法可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隔蒜灸 把獨頭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上面放艾炷,點燃施灸,每灸 4~5 壯,即換一蒜片,每穴一次可灸 5~7 壯。此法可用於治療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病症。需要強調的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後容易起皰,故應注意防護。
隔橘皮灸 將新鮮橘皮搗成泥狀,然後捏成硬幣大小的藥餅,敷在胃部,上面放小艾炷,點燃施灸,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用於治療胃下垂。
隔藥灸 隔藥灸是把藥物打成粉,做成片狀或餅狀,放於施灸部位,上置艾絨,點燃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味中藥或加 1~2 味輔助中藥研末製作而成的隔藥餅灸,如隔附子餅灸等;另一種系指將複方中藥煎汁或研末後加入少量賦形劑製成小餅狀,並隔此藥餅用艾炷灸或艾條灸的一種灸法。
因藥餅或藥片所含的藥物成分不同、取的穴位不同,其治療的疾病也不同。一般而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針對某些病症的,如骨質增生藥餅、潰瘍性結腸炎藥餅、足跟痛藥餅、硬皮病藥餅等;一類為根椐中醫治則而製作的藥餅,如活血化瘀藥餅、健脾益氣藥餅、補腎藥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