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觀點

空軍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馬建偉

湖北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塗晉文

首先問一下,您是不是下面這種情況:

經常看到不同專家推薦不同的養生法,每次都驚嘆別人別人顯得年輕、健康,然後下定決心照做,結果做了沒幾天,就嫌麻煩,放棄了,然後覺得這個專家的做法並沒有什麼效果嘛。

其實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養生,最怕三分鐘熱度,有的人堅持下來,自然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報。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種特別特別簡單的小方子,隨時隨地可以做,排毒、美容、安眠、健脾效果非常棒,不花錢,效果卻是美容院、按摩院的100倍,只需動一動舌頭。

經常活動或刺激舌頭,不僅能增強食物的消化吸收,對五臟都十分有益處,甚至有返老還童的功效哦。

咬舌

具體怎麼做?這個咬舌不拘時間,隨時隨地都能咬,只要不過度用力,不將舌頭咬破就行了,咱們是咬舌養生,又不是咬舌自盡,用那麼大的力氣幹嘛呢?

運舌

舌頭是大腦的先行器官,舌神經連接著大腦,當人體出現衰老時,一個顯著的症狀就是舌頭僵硬。因此,除了咬舌,還可以運舌,運舌也稱「攬海」,古代醫家十分推崇。

經常運動舌頭也可以間接對大腦進行刺激,防止大腦萎縮,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持之以恆,老而不衰。

湖北省中醫院內科博士生導師塗晉文教授推薦了3種他認為最有效的運舌方法:

1.坐下後凝神息慮,舌尖輕輕抵住上顎,來回擺動30次左右,待唾液增多時鼓漱十餘下,然後分3次咽下。

2.用舌尖舔內側齒齦,由上而下,緊貼上下牙齦轉圈,正反各30圈。

3.用舌尖舔上唇頰側和下唇頰側30圈,或用舌尖舔內側齒齦,左右擺動30次,唾液增多時分3次咽下。以上方法既可獨立也可交叉進行,次數多少根據自身情況增減。

舌頭常動人不老

為什麼對舌頭做一件這麼小的事,卻是養生妙法呢?舌體的各個部位都與內臟的各部位相對應,如舌尖屬心、舌心屬胃、舌根屬腎等,我們既可以從舌頭看健康,又可以通過每天咬舌、運舌達到保健、長壽的目的。

1、美容助眠

舌尖是心肺的反射區,舌為心之苗,刺激這個部位可以提高心肺的功能,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故對美容有非常好的效果。

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神安就能很好地入睡。

無論是咬舌還是運舌,都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根據返老還童激素的類唾腺荷爾蒙的作用,可以提高肌膚再生能力,獲得美肌效果。

2、補氣通便

肺主人身的元氣,為生氣之源,吸之則滿,呼之則虛,是五臟的華蓋,受氣於天,與谷氣相併,而充養於身。肺主氣,肺虛則有少氣自汗的現象;所以咬舌頭不僅能補氣,還對調理自汗會有很好的效果。

咳嗽、氣喘、鼻煽,為肺熱,咬舌還有清肺洩熱、通鼻化痰的作用。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於肺與大腸,故肺與大腸相為表裡,所以咬舌尖有通便的作用。

3、明目祛斑

舌兩側為肝膽反射區,肝不好,氣機不調,血行不暢,血液瘀滯於面部則面色青,或出現黃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膚缺少血液滋養,則面色無華。暗淡無光,兩目乾澀,視物不清。

咬舌兩側有明目、祛斑、柔筋、美甲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刺激膽汁的分泌,有提高腸胃的消化系統的作用。

而轉舌頭可以鍛鍊眼睛周圍的眼輪匝肌,眼睛就會變得又大又明亮。

4、補腎防痴呆

舌根為腎的反射區,腎氣通於耳,而腎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從膀胱排洩的臟器;命門的真火盛衰,又與大便的排洩有關,所以腎又開竅於前後二陰。故而用牙咬舌頭有強腎、美發、聰耳、通二便的作用。

用牙齒咬舌頭,牙齒與牙齦都得以刺激,對改善牙疼有很好的效果。

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咬舌還可以健腦、醒腦,防止老年痴呆,而讓自己更聰明。

5、健脾養胃

舌中為脾胃反射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運,則氣血旺盛,見面色紅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失健運,氣血津液不足,不能營養顏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黃不澤。

咬舌能能刺激涎腺分泌的增加,滋潤腸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以及防止口苦、口臭等。

經常咬舌頭可能是病

提醒一句,今天說的這個咬舌養生法,是有意識地去咬舌,而不是一邊吃飯或一邊講話,不小心咬到舌頭,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疾病徵兆。

空軍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馬建偉表示,咬舌頭分虛和實,虛比如說脾虛、腎虛,一看舌苔,邊上有些齒痕舌體胖大,這種情況下容易咬舌頭;實比如說心火上亢、肝火上炎,也容易咬到舌頭。

偶爾不小心咬到舌頭是正常現象,如果經常會咬到舌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中風,比如說小的梗死,腦梗死,甚至腦出血,顱內長腫瘤。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去檢查一下。

據人民網報道,一位68歲的王大爺,有一段時間吃飯和說話時就老是咬著舌頭,後來被診斷出腔隙性腦梗死,再晚送醫院的話甚至有腦梗死的風險。

咬舌、運舌養生,既簡單又有效,隨時隨地都能做,不花一分錢,堪比補腎藥、安眠藥,還能明目、祛斑、通便、防口臭…

人體自帶的移動醫院、美容院,不用的話就太可惜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