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明白這樣的一個事實:雙手托著肚子,一語不發,在大多數情況上是在表明這個人肚腹不舒服;而肚腹如果不舒服,用雙手按摩推拿相應的部位,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不了解中醫的人似乎都覺得中醫神奇奧妙得無與倫比,難以想象,而其實,中醫處處存在於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命呼吸息息相關,古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開創了中醫遼闊邈遠的生命氣象,對於視界未能延伸到與古人媲美的現代人來說,遠取——那些宇宙自然——的奧秘確實只有一個字:難!學習中醫,從自身出發、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近取,是最可行最直接的捷徑。像上面的列子,我們生活中處可見的實際,它就包含著一系列的中醫之理、中醫之道。



中醫曰:脾為土臟,喜燥惡濕;胃為倉廩之官,傳化物而不藏;心為火臟,燭照萬物;腎為水臟,藏精而不瀉。心、脾、胃、腎,這是“西子捧心”所能涉及到的所有臟器部位,可以看出,四個臟器中,無論哪一個出了問題,用手按,都是可以、至少是心理的治療和護衛。

而在這四個臟器中,最為困擾大多數人群的疾患,恐怕還是胃。慢性胃病、胃潰瘍、胃反酸、胃嘈雜、胃痛、胃脹、胃氣不消......一系列的胃部疾病,而有時候,也許患者自己也不會把它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給予它一個正當的治療措施和治療機會。但是,中醫裏有一個穴位,當你胃不舒服的時候,它總是默默地在你身邊,只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中脘穴,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四寸處(也即胸骨上端至肚臍連線的中點處);釋名:胃脘部的中部位置,故曰“中脘”,和上脘、下脘相區別。也許你已經猛然大悟:就是這裏啊!——胃疼得厲害的時候按著會硬硬的這裏!就是那裏了!——心窩口與肚臍的中間位置。


相信從上面的釋名中,你已經知道和胃相對應的穴位有三個:上脘、中脘、下脘。那麼,為什麼中脘能夠“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成為治療胃病的第一穴呢?那是因為,第一,中脘為胃之募穴;第二,中脘為八會穴之腑會穴。募穴是臟腑之氣集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就像水流百川,匯於一點;又因六腑之氣皆稟於胃,故為腑會。如果還不可以很好地理解,可以做這樣的一個推理:六腑之氣來自於胃,它們和臟氣交通了以後成為臟腑之氣,臟腑之氣在它們的老家——胸腹部——聚集,組成募穴;中脘穴因為這種雙重的身份成為了胃部的第一大穴。另外,中脘還有一個特別級別的身份——它所屬的主管經脈是任脈。總之,中脘,這是一個經絡之氣交通中的交通、樞紐中的樞紐,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胃脘部!

中脘的作用地位明確了以後,那麼,我們要問:它有什麼治療作用?是不是胃部的所有疾病它都可以包治?我的答案是:是的,中脘可以治胃部的所有不適。這不是科學不科學、辨證論治不辨證論治的問題,而是整個的中醫經絡穴位所體現出來的整體治療特點和特色科學!經絡穴位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這幾乎是所有學中醫的人的共識。而所謂的“雙向調節”,就是臟器機能興奮的給予抑制、機能低的把它往高處調,從而達到一個平衡中和的狀態。


接下來就是具體操作的問題了。胃疼、胃脹、胃不舒服了以後,怎麼利用這個寶貝穴位達到手到病除的功效?其實說來很簡單,兩種方法——按、揉,刺激強度以自己可以忍受的力量大小為度


人體的萬能胃藥——中脘穴

有句話叫做“是藥三分毒”,這個毒當然是指部分藥物的毒副作用。穴位相對來講就安全得多,正所謂“用穴如用藥”,雖然不同的刺激方式、刺激量也會激發出穴位的不同作用,但變化是因病而異、自我調節的,我們把它稱為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中脘就是這樣一個解決各種消化問題的“萬能胃藥”。

要知道人體的穴位就像是與生俱來自備的藥物一樣,正確使用同樣可以發揮神奇的作用。


具體位置:


在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個穴。他們依據位置的高低來分,最重要的是“脘”字,脘是指胃,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太倉指一個官名,古時候有太倉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糧食的官。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也將其命為倉廩之官,也就是人體的後廚房。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bēn)門指的是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對人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它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對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是脾胃病的常用穴。研究發現,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幽門是胃和十二指腸的連接口,食物從這個口進十二指腸)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彎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食物在胃中下不去而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因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新來的朋友,想學到更多的中醫訣竅,請關註新經絡公眾號。


上、中、下脘“三兄弟”在胃上形成一條線,相當於脾胃的衛士,是胃的忠實護衛隊。用簡單的方法,可以同時刺激到它們,這就是艾灸。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將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幣厚度,然後通過艾灸的方式來熏烤。通過熱度的傳遞,將生姜汁中的熱性成分滲入皮膚,可以很簡便地達到治療的目的。


上、中、下脘穴都在人體的胸部,要從腹部往上摸,會摸到兩塊骨頭,這就是肋骨,順著這兩塊骨頭往上,會發現它們有一個交點。這兩塊骨頭就像一個“人”字向下一樣,這個地方就叫劍突,從劍突的位置到肚臍是8寸,中間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從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臍的一半,也就是肚臍向上2寸就是下脘。


中醫三個專門減肥穴位-----中醫有三個穴位專門負責瘦身,長期堅持,就可塑造曼妙身姿。上脘穴:為食道減負。中脘穴:加快胃蠕動。下脘穴:讓毒素不滯留。



中脘穴:治療胃病的專家

適宜癥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常用的方法是按揉 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

中脘為腑會,同時又是胃的募穴,最主要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更是治療各種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功能
一是能調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滯。此穴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濕,降逆止嘔之功效。


主治

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胃脹滿、消化不良、嘔吐、口臭、腸炎、十二指腸潰瘍、痢疾、闌尾炎、便秘、肝炎、膽囊炎、黃疸、高血壓、心絞痛、中暑、癲癇、癔病、神經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宮脫垂、月經不調。

借用《循經》一書中關於中脘穴的總結那就是:“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