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5招對付糖尿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強調揚長避短選擇好適應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藥一般沒有西藥快,但它注重整體調控,在改善症狀方面則明顯優於西醫,故中醫治療糖尿病尤其適合於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
(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經並發症者。但對胰島素依賴型患者
(1型糖尿病)中藥降糖可能不適合,因為該類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產生少量胰島素,需完全依賴外源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島素治療則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而威脅生命。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原則與西醫並不沖突,主要需注意五個方面:
控制飲食是基礎 《黃帝內經》記載:“……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景岳全書》說:“消渴病,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這說明中醫早已認識到糖尿病是個富貴病,需要控制飲食。2型糖尿病人,在認真進行飲食管理與運動治療的基礎上,無嚴重急、慢性病發症的輕型糖尿病,尤其是尚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者可單純適用中藥治療。
運動首推太極拳 古人早就認識到,適當運動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運動,“以不疲勞為度”,可根據病情選擇散步、健身操、太極拳、游泳、交誼舞等。尤其是太極拳,具有輕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點,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調解情緒很重要 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情緒有一定關系。糖尿病患者要正確對待生活和疾病,“節喜怒”、“減思慮”。保持情志調暢,氣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復。中醫認為,疾病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時也有心理的問題,所以情緒的因素必須加以重視。
養生講究順自然 中醫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四季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強調順乎自然以養護正氣,主張春防風,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以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要學會自我調護。但自我調養絕不等於亂服或長期服用滋補品,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若屬實證,補藥有百害而無一利。
用藥一定要對證 在臨床治療上,對初診患者首先會告知他們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方法,並要求他們飲食控制一至兩個月及配合運動療法。若血糖下降明顯即可維持下去,如控制不滿意則給予中藥治療。臨床一般將患者分為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和兩虛型三型分型論治:
(1)陰虛燥熱型(多見於糖尿病的早期)。臨床表現:煩渴多飲、隨飲隨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飢;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主要採用養陰清熱方法。
(2)氣陰兩虛型(多見於糖尿病的中期)。臨床表現: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乾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酸軟;舌淡或紅暗、舌邊有齒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脈細弱。主要採用益氣養陰方法。
(3)兩虛型(多見於糖尿病病程較長者)。臨床表現: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耳輪焦乾;多飲多尿、混濁如膏;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主要採用溫陽育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