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這本《紙的大歷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The Paper Trail: An Unexpected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ntion)時,用的是電子書;事實上,我已幾乎十幾年沒讀過紙張報紙了。我們或許還使用鈔票,但是信用卡或手機作行動支付,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少看到紙鈔。紙張不會在生活中消失,只是可能會用在紙杯、包裝和如?這些較不易察覺之處(不能說不重要,不相信上大號時忘了帶?紙試試看)。

千百年來,紙記載了大量的知識,不僅讓各種發明變得可能,還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即使紙張逐漸被諸多電子螢幕取代,但如果沒有紙的問世,我們也不可能發展出這些便利的高科技。不僅是知識,要不是有紙,優美的唐詩宋詞之類創作,就只能讓才子在青樓把妹時炫耀才氣,無法記下來千古吟詠。

《紙的大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發明的紙,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圖/Gene思書齋)

當然,紙並非唯一能夠記載知識和情感的載體,樹皮、竹片、木板、石頭、泥板,羊皮也都可以,只是方便性和效率差很多。想像一下,如果一部你現在用來讀這篇文章的電腦或智慧手機,所有相關製造知識都用竹簡記載,這樣還能訓練出大量爆肝的阿宅工程師、在血汗工廠裡製造出這些科技產品嗎?

紙很有可能是所有發明裡頭最偉大的──因為紙的發明能有效地催生其他發明。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所著《紙的大歷史》,就是要告訴我們:中國發明的紙,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過去歷史課本說名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是蔡倫發明的,但《紙的大歷史》指出,蔡倫實際上是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降低成本,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除了中國,其他文明也有書寫媒介,例如埃及的莎草紙、歐洲的羊皮紙、印度的貝葉等等,可是成本和便利性都大不如樹漿製的紙。紙由中國人發明,似乎也很合理,因為中國自古就有強烈的文字記錄需求,這文明從古至今都極為嗜好記載歷史大小事。

當造紙術的進步讓紙的價格變得容易負擔,紙就取代其他載體,成為文人雅士喜愛的書寫媒介。因其便利性,宗教的傳播變得更容易,除了知識分子與特權階級外,佛教也藉由僧侶抄寫的佛經傳播至高麗和日本,日本的造紙工藝後來還超越中國,生產出最精緻的和紙。

中東的伊斯蘭文明擴張到東方、和唐朝打了場怛羅斯戰役後,接觸到中國的造紙術,讓他們更有效地吸收、傳承和記載來自世界各地的知識,產生了伊斯蘭黃金時代。後來這些知識傳入中世紀愚昧的歐洲,和活字印刷術雙劍合璧,開啟歐洲的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

造紙術的普及,是人類知識傳播大爆發的必要因素。《紙的大歷史》(圖/Chris Lawton @Unsplash)

愈來愈便宜的書籍讓跨時空的思想交流變得可能,紙張和印刷的進步和普及,釋放了文字的力量,讓知識和思想不再是菁英的專利,普羅大眾也能負擔起書籍,讓知識、思想和宗教民主化。當人民的世界都打開了,對宗教和政治必然有重大的衝擊,形塑了我們當今熟悉的現代世界。

很多談紙的書,不免要緬懷過去紙的黃金歲月,感慨未來紙張可能會被冷冰冰的電子螢幕完全取代。不過《紙的大歷史》比較沒有悲觀的氛圍──紙已完成任務,讓位只是順勢而為,況且紙還是有一些難以取代的優點,例如觸感和耐久性;此外,利用網際網路竊取資料的駭客,對記錄在紙上的資料是無計可施的──網路時代最令人在意的,就是保密及隱私權被侵犯的問題。

雖然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比較好,但我也擁抱電子書的便利性;況且,未來閱讀的媒介,並不只有液晶螢幕,輕薄的電子紙、能重覆使用的石頭紙,也會讓承載人類知識和情感的媒介更多元。

閱讀《紙的大歷史》,也是閱讀「閱讀與知識傳播」的歷史;而閱讀《紙的大歷史》,也會讓人明白:讓「閱讀與知識傳播」能夠持續,才是這些載具存在的最重要意義。

《紙的大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發明的紙,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 (圖/Gene思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