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zone

微信

鄧鐵濤:“采陽養生”從中年開始!午間散步妙處多……

廣東中醫藥 2018-04-02 07:37:37

鄧鐵濤 102歲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科創始人,生於1916年10月,廣東省開平縣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現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內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非典時期擔任中醫組組長。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動則生陽,陽以化生。

養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百歲老人在當代也並不稀奇,但像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這樣102歲還可以身體健康、思維清晰、耳聰目明、語言流利、步履堅穩的長壽老人並不多見吧!如此高品質的康壽,鄧老先生認為這源自於堅持“養生重於治病”的健康理念!

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學術傳承人之一、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任醫師陳瑞芳主編的《國醫大師鄧鐵濤康壽之道》,披露了他每天四個時段的作息表。我們一起看看百歲國醫大師作息表裡的養生秘密吧!

早晨起床時段:7點起床;先飲一杯熱開水;梳頭,左右手交替共100次;自我保健按摩鳴天鼓、聰兩耳、擊枕處等動作;在陽台做八段錦;回房間量血壓,做好詳細記錄。

上午時段:

約8:30吃早餐,每天一杯牛奶;餐後看報、書、雜志,寫文章,寫書法,打電話;接待來訪者;11點喝熱茶一小杯,約12點吃午餐;餐後看報紙;約13:30午休。

下午時段:

15:30起床,繼續看書讀報;約16:30散步;站樁20分鐘,自我按摩足三裡、湧泉穴等主要穴位20分鐘。

晚上時段:

約18:00吃晚飯;飯後看電視新聞;21:00冷熱水交替洗澡;回房間測量血壓,做好詳細記錄;冬天睡前以熱水沐足。

如何做好養生這項關乎生命健康的大工程?

第一,要遵循“動靜結合”的養生原則。

首先是靜而養心。

鄧鐵濤認為,心主神明,可駕馭精神情緒,維持機體內外環境平衡,保證機體健康。鄧鐵濤除了愛練書法以養神外,還習慣通過靜坐、冥想等法靜養,稱靜心功、松靜功。

靜坐要掌握其要點,單腿交換盤而穩坐在板椅上,上身自然放鬆,頭位正直,自然閉目,兩手置於腹前相互輕握,按平常呼吸,靜坐約30分鐘。他也特別提醒老年人,靜坐養心不必勉強盤雙腿,不行就單腿交換盤坐。靜坐久了氣血易短暫凝滯,可按摩疏通四肢氣血,並視狀態掌握時間。

靜坐可於晨起、入睡前進行,在旅途中,也可靜養安定心神。不能完全不想事,哪怕坐著發呆也有好處。

其次,生命在於運動,“動則生陽”。

鄧鐵濤老先生一生都酷愛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有松有緊),堅持每晨必練,還將傳統八段錦改良成簡單易學的“鄧鐵濤八段錦”。學習八段錦鄧老先生傳授秘訣,初學時可採取自然呼吸法,動作熟練後,逐步採用腹式呼吸,最後達到動作、呼吸、意念有機結合。

除了八段錦、太極拳,鄧鐵濤還有一個習慣,喜歡散步。鄧老先生每天下午午睡後會也會在小區周圍散步,“采陽助腎”,狀態好時回家後還練站樁功。就算下雨,鄧鐵濤也會在樓梯運動。

第二,飲食養生做到“雜食不偏”

吃喝拉撒是每個人活著都要做的事情,而鄧鐵濤老先生也常被問到,“平時吃什麼能夠長壽?”他的回答再簡單不過:“雜食不偏。”

何為“雜食不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心平氣和,厚德者壽。”鄧老先生平常基本不忌口,家人煮什麼都覺得好吃,出差外地還喜歡品嘗當地特色小食呢,那些忌這忌那的所謂養生飲食“忌口”可以休矣。

鄧鐵濤先生飲食基本情況就是:

每天三餐定時、定量,堅持每餐七分飽,平時喜歡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主食以大米飯為主,喜食蔬菜水果,配以一定量的薯類、燕麥、蕎麥、豆類,肉類偏愛吃魚,還有雞肉、蝦類,雞蛋,每天喝一杯牛奶,有時吃些紅棗,盡量營養均衡。

“養生保健不是高深學問,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就可簡單、方便、有效、不花錢,達到不生病、少生病,健康長壽。”鄧鐵濤說。

1.每天做鳴天鼓、聰兩耳、擊枕處

鳴天鼓:手掌貼耳孔,手搭在後腦勺,食指、中指配合著彈撥後腦勺,持續50次。可預防大腦痴呆,減緩耳蝸退化,防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

聰兩耳:雙手食指插入耳孔,先向前旋轉,再向後旋轉,然後突然放手,持續50次。可保持聽力,防治老年耳鳴、耳聾(無器質性病變者)。

擊枕處:雙手五指微曲,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為主,輕擊後枕部,來回50次。可有效改善睡眠,輔助治療頸椎病、頭痛、鼻塞。

2.勤梳頭

每天用牛角梳,在起床後梳頭100次,可按摩頭皮、頭部神經,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同時鍛煉手臂力量,預防肩周炎。

3.冷熱水交替洗澡

數十年如一日,鄧鐵濤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至今皮膚保持較好彈性,很少老人斑,還能幫助全身血管的血液循環。他提醒,年長者、有高血壓的患者,剛開始時注意水的冷熱溫差不能太大,否則易出現意外,要待身體適應後才可以加大溫差。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鄒旭教授講述了鄧老先生在診療之餘潛心研究的中醫藥學養生之道,總體有24點,可概括歸納出4大方面:養德、養心、養脾胃和養腎。

養德排首位。

高尚的道德可使人心態平和、性情開朗,從而使人體氣血通達,有利於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第二是養心。

“笑一笑,百年少”。做人要有愛好,如書法、音樂,常閉目養神,不要時常盯著手機,保證充足睡眠。

第三是養脾胃。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吃雜不宜偏,盡可能吸收豐富的微量元素,廣東人少吃寒涼。動以養脾,鄧老從50歲後就開始習“八段錦”;常摩腹也可改善腸胃,每天順逆各50次。

第四是養腎。

午間散步采陽助腎,早上6-10時的太陽有助活血化瘀,下午4-5時的太陽助補鈣。

在天氣晴好、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幾乎每天午飯前的正午時分(11:00-12:00)都會繞著樓下的空地悠閒散步,尤其在陽光充足的夏日,運動程度的掌握以感覺溫暖舒適、微微出汗為度,鄧老稱此為“午間散步采陽養生法”。

為何要推崇中老年人“午間散步采陽養生法”?

中醫認為,正午時分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體自身的陽氣也達到了一天中相對較旺盛的狀態,此時在陽光下散步,易激發人體的陽氣。另外,散步時背部朝陽,則人體一身之陽氣隨之旺盛。因而,在正午溫暖燦爛的陽光下散步行走,可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加快新陳代謝,振奮人體之陽氣。而老年人的身體陽氣漸漸不足,容易出現如怕冷、怕風、面色眺白、氣短乏力、疲勞、精神委靡不振、腰膝酸軟冷痛、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等症狀。採用這種散步方法,就能很好地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

當然,午間散步同樣也適合年輕人。

年輕人體內代表生命力和活力的陽氣也有不暢的時候,這種情況下,年輕人也應該在正午時分,到戶外散步半小時至一小時,以通過促進氣血流通、振奮陽氣,改善上述症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午間散步法適宜於陽虛體質、久病體弱、陽氣不振、整日睏倦欲睡等總體陽氣偏不足的人群練習。

但對於本已屬陰虛陽熱體質的人群及一些由於各種原因而致津液虧耗等陰虛陽亢體質的人群,是不宜選擇此方法的。一般而言,如無特殊禁忌,老年人、幼兒、體質虛弱者,都適宜進行。在散步季節的選擇上,中醫裡說“春夏養陽”,因此這一方法適合在春夏兩季進行。■

【來源:大醫家、中醫學習筆記 編輯:鄧林如 文章摘自:《國醫大師鄧鐵濤康壽之道》,陳瑞芳主編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