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去醫院看病的人,可能有這樣的疑惑:
醫生問幾句話、「摸」了幾下,就給我開藥了,難道不需要檢查嗎?
其實,在你們說話過程中,醫生可能已經給你「手動檢查」過了:醫生用手摸你的手腕、脖子、腳背……這可不是在號脈,而是在用手檢查,專業術語又叫「觸診」。
你可別小看這種手動檢查方法,醫生很多時候要靠它辨別疾病。
血管隱藏在皮膚之下,健康與否從體表看不出來,但可以用手「摸」出來。身體上這5個地方「標著」血管的健康程度,摸一摸,就能大致判斷血管好不好。
摸手腕
查查有沒有房顫
正常的脈搏與心率一致,每分鐘60~100次,且間隔規律。
方法:
把手指輕輕搭在手腕靠近大拇指一側,感受自己的脈搏。
若脈搏跳動不規律,可能是房顫、血管狹窄等疾病。
房顫:
如果有心慌、氣短等癥狀,脈搏有時快、有時慢、且毫無規律,就要懷疑是房顫。 或讓家人同時把手放到自己的手腕和胸口,檢查心跳和脈搏是否一致,不一致也是房顫的表現。
動脈狹窄:
鎖骨下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脈搏正常跳動,出現一側脈弱,甚至摸不到的情況。 嚴重的鎖骨下動脈狹窄,不僅影響上肢血流,還會影響腦部的供血,產生頭暈、看不清東西、走路不穩等癥狀。
如果發現自己脈搏過快、過慢或節律紊亂,都要儘快到醫院檢查,找到原因。
摸腳背
查腿部血管通不通
足背動脈的搏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健康狀況。
足背動脈的搏動強度因人而異,有些人搏動很強,有些人似有似無,主要與天生差異或腳的胖瘦有關。
方法:
把手指輕輕搭在腳背部最高點正中間的位置,感受脈搏。
如果一個人的足背動脈搏動發生了變化,那有可能預示著動脈出現了問題。
左右不對稱:
如果一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且左右不對稱,原因通常就是下肢動脈硬化。
雙側都減弱:
如果雙腳的足背動脈都越來越弱,還要警惕髂總動脈等位置相對更高的血管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等。
出現上面兩種情況,應該及時到血管科就診。糖尿病人出現血管問題的風險更高,更應關注足背動脈搏動。
摸脖子
查頸動脈窄不窄
人體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發生粥樣硬化,但頸動脈發生硬化對人體危害最大:臨床數據顯示,近半數中風都與頸動脈狹窄有關。
方法:
男性脖子正中的喉結(女性為相應位置的軟骨突起)兩側是頸動脈,把手指輕輕搭在一側,感受頸動脈的搏動,然後再換到另一側,判斷兩側搏動是否強弱一致。
(該圖主要為標明位置,自己「摸」時最好用四根手指)
如果一側搏動減弱甚至消失,可能是頸動脈狹窄的表現,最好到醫院去做血管超聲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用力按壓或者同時觸摸兩側的頸動脈,以免腦部缺血。如果自己做不好,應請專業人士幫忙檢查。
摸小腿
查血液循環好不好
按壓自己的腿部,如果發現一側比另一側粗,一按一個坑,或者雙腿發沉、發脹,可能是水腫了。
方法:
對比兩側腿粗細是否一致,並用手指按壓小腿前部肉少、靠近骨骼的地方。
下肢水腫是由於血液迴流不暢或體液淤積在下肢導致的。
沒有明顯誘因的一側或雙側下肢水腫,可能反映嚴重的疾病,如心功能不全、靜脈曲張、肝腎疾病等。
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就醫。
「摸」肚子
預測血管病風險
肥胖會增加血管負擔,帶來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胖不胖,不光看體重,還要看腰圍,腰圍是心腦血管疾病更敏感的預測指標。
方法:
用皮尺在臍上0.5~1厘米處水平繞一周,肥胖者選腰部最粗處水平繞一周。
男性>85 厘米、女性>80 厘米,腰圍就超標了,最好現在就開始減腰圍。
可以通過堅持挺腰收腹的姿勢來鍛煉腹部肌肉,例如走路時要抬頭挺胸、站立時腹部微微收緊、伏案工作保持正確的坐姿,日積月累就能減小腰圍。
還可選擇跑步、跳繩、騎自行車、打籃球、打乒乓球、游泳、散步等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每周進行3~5次。
觸摸身上這5個地方,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監測血管狀況,防患於未然。
不過,這些方法主要是起提示作用,想確診疾病,還是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