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個飲食誤區,卻被很多人奉為”真理“

廣州日報3天前22評論

為了健康

你恪守著關於飲食的種種箴言

但是你知道嗎

那些你一直深信不疑的飲食箴言

其實很多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理論

這些常見的飲食誤區可千萬不要踏入!

一南方人吃米長得矮,北方人吃面長得高?

事實上,現在南北方主食差異已經沒有那麼明顯了。

南北方人的身高差異也不是簡單的主食差異造成的。遺傳基因是決定不同地區人群生理、性格特徵的決定因素;地理因素、氣候因素等都會影響人的體質、體型。當然,飲食因素也要考慮,但大米和白面只是飲食的一部分,不能用這一點解釋南北方人的身高差異。

米、面兩者整體上沒有質的差別,日常選擇也不必過於糾結,可以輪換、搭配著吃。

【提示】米、面不是越白越好。色澤過白,說明精加工程度高,營養丟失較多;而且過於精細的食物會影響血糖升成指數,不利於血糖調控。

生吃雞蛋更營養,

只吃蛋白更好?

很多人都喜歡吃溏心蛋、生雞蛋,認為這種雞蛋更營養。但專家表示,吃生雞有細菌感染風險。

雞蛋殼上有氣孔,很可能受到細菌、寄生蟲的感染,特別是存放時間較久時。食用生雞蛋或是半熟蛋時可能引起細菌性中毒,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而且,生雞蛋營養不如熟蛋。生雞蛋中有一種抗胰蛋白酶的物質,它會阻礙雞蛋中蛋白質的吸收;再者生雞蛋中有阻礙維生素B7吸收的成分。

所以全熟的雞蛋營養價值更高,更安全。

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高,因而一些減肥人士、高血脂、高血壓的朋友都不敢吃。

但是蛋黃是雞蛋的精髓,富含磷脂和膽鹼,其脂肪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還含有甜菜鹼、葉黃素、葉酸等營養保健成分。

膽固醇是機體合成膽汁酸、類固醇激素和維生素D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質的原料,體內缺乏必要的膽固醇,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科學證據表明,適量食用蛋黃不會明顯影響血清膽固醇水平,也不會成為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豆漿不如牛奶好?

牛奶的蛋白質含量要比豆漿高一些,鈣含量豐富,補鈣效果更好;但豆漿中飽和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遠低於牛奶,且不含膽固醇;另外,大豆中還有異黃酮、植物淄醇等有益健康的成分。

總之,豆漿和牛奶在營養上各有所長,可以互補,大家可以根據身體需要選擇。

【提示】豆漿在煮到80℃時,因為泡沫上浮,會出現“假沸”現象,此時飲用,可能會導致皂素中毒,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

出現“假沸”後,還應繼續加熱到100℃至沒有泡沫,然後再用小火煮10分鐘左右,這樣即可安全食用。

少吃鹽,多加醬油調味?

醬油是家庭必備的調味品,它能給食物提鮮、著色,有人還喜歡拿醬油當食鹽用。在提倡少鹽的今天,很多人覺得“少吃鹽,多來點醬油,是聰明的做法”。

其實,烹調時用了醬油又加了鹽,往往會超過4克的用量,甚至可能超過一天食鹽攝入上限——6克。

【提示】可以用醋、蔥姜蒜、檸檬汁等調味,以減少食鹽用量。

雞精比味精更營養?

雞精和雞肉沒有關系,其主要成分和味精一樣,都是谷氨酸鈉。部分雞精不過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雞骨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等成分,並不會增加多少營養。

關於致癌的說法,都是基於谷氨酸鈉受熱後會變成焦谷氨酸鈉,會致癌。但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證明其致癌性,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提示】味精不宜高溫加熱、不宜涼拌;而且吃太多容易導致鈉攝入過量。

以形補形,吃啥補啥?

“以形補形”的說法自帶一種神秘感,當追問為什麼時,信奉者卻只能搬出“老祖宗的經驗”。

但科學證明“骨湯補骨”沒什麼效果;“核桃補腦”也是人們的一種誤解。

一些“吃啥補啥”的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只是食物中的營養元素起了作用。

以“吃血補血”為例,豬血、鴨血確實可以補血、補鐵,因為其中富含蛋白質、鋅、維生素B2、三價鐵等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後,可以起到補血、補鐵的效果。但“補”也要適量。

【提示】如果人體確診缺少某些元素,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補充,而不是盲目地信奉“吃啥補啥”。

所有零食都是垃圾食品?

太多不健康的零食和不正確的吃法,致使大家對零食產生偏見,但其實零食不全是垃圾食品,好的零食可以作為營養的補充,因此選對零食和吃對零食很重要。

【優選級零食】

新鮮低糖水果、部分蔬菜、堅果、奶製品等,應作為首選的、經常食用的零食。

這類食物少加工、少添加、低糖、低脂、低鹽。

【條件級零食】

黑巧克力、全麥食品、海苔、葡萄乾等。

這類零食營養素含量雖然豐富,但與優選級零食相比,含有較多的油、鹽、糖。血脂、血糖、血壓異常的人不宜過多食用。

【限制級零食】

果糖、膨化食品、果凍、油炸食品、奶油食品、餅干、碳酸飲料等。

這類零食的特點是高糖、高鹽、高脂肪,吃多了會引起發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盡量少吃甚至不吃。

【提示】買食品時,要養成看營養標簽的好習慣,這樣能夠幫助大家學會趨利避害,做出正確的選購。

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