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身邊有個憨憨的男生總喜歡嘟嘟囔囔地和自己說話,
周圍的人便藉此嘲笑他,他也無力反抗,
慢慢地這自言自語的習慣也就“戒”了。
我也一直以為,喜歡自言自語並不是一件好事,
後來和一位心理諮詢師聊天才了解到,
恰到好處的自言自語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調節自己的技巧,
也是最簡單的自我管理方式之一。
什麼是自言自語?
在心理學家眼裡,自言自語有個更高大上的說法叫“ 自我對話 ”,
它是指人清醒時內心一直和自己說話的那個聲音,
有時我們可以意識到它的存在,有時不能。
有時它僅僅發生在內心,有時它會說出聲來。
對話的內容非常廣泛,可能是在交代自己要做的事
(快過年了,得抓緊時間把帳結結清);
可能是無目的的吐槽
(下雨、下雨、天天下雨,衣服什麼時候才幹啊);
還可能是一種自我批評(這都做不好,笨死了)。
自言自語的好處
面對同一件事時,不同的自我對話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
而“正確”的自言自語有以下幾種功能:
1. 幫助管理情緒
心理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喜歡和自己進行積極自我對話的孩子,
會比同齡孩子更自信、更樂觀。
回想一下,當你面對壓力時,
那些自我鼓勵的話是不是會讓你心情變好,
更快地投入到解決事情的積極行動中。
故而,積極的自我對話有助於情緒的疏導,
是應對生活變故的有效工具。
2. 幫助鞏固記憶
自言自語還有幫助我們更好記憶的效果。
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在學習或嘗試記憶眼前的內容時,
哪怕不進行解釋,僅僅是念出它們,都能夠達到加強記憶的效果。
3. 幫助提高成績
自我對話的這一功能在體育競技上的運用尤其多,
“加油”、“盡力衝啊”這些話能幫助運動員增強自信,
而“深呼吸慢慢來”、“快!跳起來”
這類自我指導的話語也有引導注意力的功效,
故而國外的運動員的訓練中,
有時會加入專門針對比賽時進行自我對話的訓練,
而普通人正確運用自我對話,也能有此效果。
但並非所有的自言自語都有積極作用,
有一種我們難以控制的“苛責之聲”是有害的。
大家或許有這樣的體驗,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
腦子裡的聲音就開始指責和嘲諷自己——
“你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不會有人愛你了”。
有時,甚至都不用特定的事件作為鋪墊,
這個聲音就會不定時地發表一些針對自身的、不好甚至刻薄的言論。
長期聽到這樣的聲音會讓我們變得不自信,
甚至感到焦慮和抑鬱,
但幸而我們與自己對話的風格和形式是可改善、
可調整的,而且這做起來並不困難。
如何科學地“自言自語”呢?
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實操方法,幫助大家克服消極的內在聲音,
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管理我們的生活。
1. 記錄你經常出現的自我對話
當自言自語變成一種日常時,
我們其實很難意識到自己平時都跟自己說了些什麼。
因此,在做出任何改變之前,你需要先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和記錄,
看看自己平時在哪些情況下會和自己說話,
說些什麼話,對話的風格是怎樣的。
有的時候,只有當我們把那些話清楚地寫下來時,
才能意識到我們對自己是如何的苛刻,以及這種苛刻是多麼的不合理。
2. 準備並練習一些積極的話語
當我們還不能自然而然地和自己進行積極對話時,
可以先準備一些可以替代那些自我貶損的、
消極話語的積極話語,
如“沒關係,吃一塹,長一智”、
“不怕,還是有人愛你的”等。
如果一開始想這些話對你來說有難度,
可以把自己放在“朋友”視角,
想像你會對最珍視的朋友怎樣說話。
不要覺得害羞,即使一開始是刻意為之,
也請相信它也依然是有效的。
久而久之,當溫柔友善地對待自己這件事變得越來越自然時,
你也會越來越發自內心地明白你值得這樣的對待。
3. 用第三人稱來與自己對話
當你處在負面情緒中時,
使用第三人稱(自己的暱稱或名字)來和自己對話,
如“大美妞,加油”,可以增加你和自身的心理距離,
讓你能更客觀和冷靜地觀察自身的處境,
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當然你甚至可以給你的負面聲音起一個滑稽一點的名字,
這樣下次你再忍不住開始批判和責怪自己時,
就可以調侃一句“XX怎麼又再說喪氣話了”,
這可以幫助你將喪氣話和自己分隔開,同時也降低那些話對你的威脅。
4. 大膽將話說出口
在對自我對話的研究中還發現,
比起內心低語,說出聲的自言自語能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如更快達到目標,更好地發揮等。
所以如果你想通過自我對話來讓自己在某件事上表現得更好的話,
不妨試試將自己的內心戲搬到檯面上來,
如果你覺得害羞,可以將音量控制在只有自己能聽到。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自言自語”的一些事,
希望你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自言自語,
然後藉助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