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廢一半!脾衰比腎衰更可怕!

小師妹xintong 2019-04-09 10:26:32

脾開竅於口——一個人脾胃好不好,看嘴唇就知道

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很多嘴唇乾裂.脫皮,他們認為補充點維生素C就好了,其實是錯誤的。這些是身體向你發出的信號,告訴你脾出問題了,你趕緊想辦法。

我們吃了飯,喝了水之後,脾就會將這些飲食,水轉化成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運輸到我們的皮膚,肌肉,滋潤皮膚,強健肌肉。假如脾的工作出現了問題,短時間內他不能承受太多的工作量,以至於飲食還有水停留在我們的胃和腸道中,不能將營養和能量輸送到我們的皮膚,肌肉,嘴唇就會乾燥,甚至乾裂脫皮,尤其是在吃過飯1小時內。

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

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

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

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髒,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髒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可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

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脾虛之後,必然影響食物的運化和吸收,進而導致一系列並發症和不適,上面說的幾個形體表現,是從外表上觀察得出的症狀,再列幾個決定性症狀:

*舌邊齒痕(如鋸齒狀),就是舌胖大,老是碰到牙齒,久了就有痕跡;

*口水多,比如睡覺時,老是把枕巾給弄濕了;

*飯後就想大便,特別是喝冷飲或油膩之品也不舒服,說明運化不了;

*有食慾想吃,但吃幾口就飽了,飯量變小;

*大便不成形、稀溏;

*身體沉重睏倦乏力,嗜臥多睡或飯後睏倦欲睡;

如果長期有以上幾種症狀,要考慮脾虛了。

脾虛其實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初始階段是脾氣虛,此時症狀較輕,如果及時調理那就很容易恢復了。但如不引起重視,長期得不到調理健脾,那就演變為脾陽虛了。

脾陽虛,是脾氣虛的進一步加重,到了這一步,脾虛就比較重了。

除了有上述脾虛症狀,還兼具四肢冰涼、怕冷畏寒、久瀉不止、不能吃涼的,一吃就拉肚子,如果仍然得不到調理,那就容易往寒濕方面發展了。

脾虛長期不調理的後果

在中醫五行中,脾屬土,大家可以想想,土地是萬物之母,咱們吃的東西都源於土地,把脾和土相關聯,說明了脾對人體的重要性。有的人直接把脾給拿掉了,免疫力都很低了,雖然中醫的脾不等同於脾器官,但其在整個脾系統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作為後天之本,脾一旦失養,意味著吃進去的東西無法被充分消化吸收,身體也得不到充分滋養,列舉幾個常見後果:

*滋生痰濕。

上面也提到好幾次了,脾虛無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容易滋生痰濕等半成品,這些排不出去都隨經絡流轉全身,滋生各種慢性病,比如高血脂等。

*氣血不足。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了,意味著氣血化生過程不順利,時間久了,必然導致氣血供給出問題,導致氣血虛弱,常見面色萎黃等都是表現。

*四肢無力。

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飯後更加明顯。

*影響食慾。

脾運化差,必然導致對食物需求減少,就像煤爐,放進去的煤無法被充分燃燒,都堆積在裡面,就沒法往裡添煤炭了。

所以飯量越來越小,吃幾口就飽了,關鍵是還餓得慌。

*滋生濕氣。

痰濕是濕氣的一種,脾是運化水液的,脾虛運化不力,也能滋生濕氣,導致水腫等並發症。

*月經不調。

脾有個功能是“統血”,脾虛統攝不力,則月經淋漓不盡,量突然變大等都來了。

總的來說,脾虛長期沒有調理,那影響比較大,主要是各種慢性病容易滋生,後天之本並非沒有道理的,脾這個根本不給力,其他人體功能都要受影響。

脾胃生病的起因

生冷的食物,

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

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

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

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

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情緒失調,思慮過度傷脾。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

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卜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

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健脾通用技巧

①食療。

*代茶飲:黃芪+大棗+炙甘草,5-8克,煮水或熱水沖泡喝,針對脾氣虛;

*代茶飲:乾薑+大棗,3-5克,煮水或熱水沖泡,針對脾陽虛(溫陽補火,上火者忌用);

*食療粥:白扁豆+炒薏米+懷山藥+大棗+粳米,一起煮粥喝,不過要煮爛,喝湯吃豆,但不要多用,一碗足矣,比例自己搭配。

②穴位。

可以常常按摩以下穴位 ,如果兼具脾陽虛等怕冷畏寒之症,還可以艾灸這些穴位。

*三陰交;*血海穴;*陰陵泉穴。

脾虛問題辯證

①脾氣虛。

*如果症狀較輕,按照上述所講改善即可;

*如果較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了,可以試試四君子湯,健脾補氣經典方。

②脾陽虛。

症狀如上所講,是脾氣虛的加重,寒症比較明顯。

*如果症狀較輕,按上述所講改善即可;

*如果較重,受寒即洩腹痛等,可試試理中丸或小建中顆粒,皆屬經典方。

③脾虛濕氣。

濕氣種類很多,程度也不同,要具體分析,

A:普通的脾虛濕氣。

*平胃散加減(蒼術/厚朴/陳皮/甘草/大棗);

*四苓散(茯苓/豬苓/白術/澤瀉)。

二者有時單獨用,有時則合用。

B:痰濕。

常用二陳丸(湯),屬經典方。

C:濕熱。

*二妙丸,常用的針對濕熱下注等,屬經典方;

*拍打委中穴,清熱利濕。

D:寒濕。

常用實脾飲: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E:水腫。

各種不明原因的水腫,包括濕氣,可以試試五皮飲,屬經典方。

④脾氣下陷。

主要表現為,氣短懶言、氣不銜接、下腹墜脹、久瀉脫肛、小便淋漓不盡、子宮脫垂等。顧名思義,脾氣按說要往上升,結果下降了,導致一些下垂下注的並發症。調理思路就是:升補中氣,常用補中益氣丸(湯)。

⑤脾不統血。

上面脾功能講了,脾有約束血液運行之作用,如果此功能失調,則血液溢於血管之外,有大出血現象。比如月經過多、皮下出血、便血、尿血,此種情況,舌質比較淡。

調理思路:補氣攝血、引血歸經,常用歸脾丸(湯),也屬經典名方。

最後總結,今天咱們說的是健脾補脾,脾土穩固了,身體的基礎就牢固了,氣血、體質也必然逐步增強,正氣足,外邪不易侵犯,少生病。要想獲得效果,方法一定要對,大體思路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基礎,輔助以食療或藥物鞏固,順序不要顛倒了。當然 ,自律比較難,不過相比於健康,一切自律都是值得的,畢竟相比於脾這個後天之本,健康的身體才是人生的根本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