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古有「內傷脾胃,疾病由生」一說,所以養生要重脾胃,脾旺不受邪,才能做個健康的乾飯人。
中陽不足,脾胃受寒
在五行中,脾胃同屬土,又謂之為「中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說的就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體長養的程度,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一說。
若脾胃虛弱,飲食入胃,失於健運,則水谷精微對他髒失於滋養,則中焦樞軸失於平衡,陽氣不足,故疾病始生,故有「內傷脾胃,疾病由生」之說。
隨著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長期熬夜、嗜食生冷、經常在空調環境下工作或生活等,使得人體陽氣受損,導致中陽不足,陽虛則寒,使得脾胃虛寒的人群越來越多。
脾胃虛寒的表現你中了幾個?
1、胃痛
脾胃虛寒,胃絡失養,不榮則痛。胃脘部時常隱隱作痛,喝熱水、按揉胃脘部時疼痛能夠緩解。
2、痞滿、納差
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氣機逆亂,納運失常,則痞滿、納差。胸脘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壓之不痛;食慾差,進食後有飽滯之感。
3、四肢倦怠、畏寒肢冷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脾虛運化不及,四肢失養則四肢倦怠、困重,伴有少氣懶言、乏力;後天脾陽受損,中焦之土失於溫煦,則畏寒肢冷。
4、面色萎黃
脾陽虛則生化無源,胃陽虛則腐熟無力,氣血生化乏源,四肢八骸缺乏水谷精微的滋養,引起頭髮枯黃、面色無華、臉上沒有光澤,成為人們常說的「黃臉婆」。
5、大便溏薄、腹瀉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脾主升則清陽發腠理,實五臟,胃主降則濁陰下腸遭,通六腑。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致水濕內停而下利腸道則引起大便不成形、排不盡感、粘馬桶;著涼或飲食生冷後容易拉肚子,糞便多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6、虛胖
正常情況下食物入胃經過初步消化,然後精微營養部分被脾帶走,上輸給肺。肺朝百脈,通過血液將精微潤養五臟六腑。
如果脾胃出現了問題,就會失去健運,營養物質全部堆積在身體內形成虛胖,甚至引起人們常說的喝水都會胖。
7、月經不調、痛經
脾胃運化功能健運,氣血就會充盈,氣的固攝作用也會比較健全,當氣的固攝功能減退,就會導致出血,所以女性脾胃虛寒就會常見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白帶量多質稀。
8、舌淡苔白有齒痕
脾胃健運則味覺正常;脾失健運,就會出現口淡無味等;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輕薄且非常乾淨。如果舌頭邊緣出現明顯齒痕,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脾胃虛寒。
若以上症狀你占了兩條以上,那說明你很可能脾胃裡有寒了,那麼,該如何調理,才能將脾胃養好呢?
溫中焦,五個小方法調脾胃
01、湯膳調理:從「原則」上溫補中焦
脾胃虛寒人群因脾胃的健運和溫煦功能被影響,其養生原則一般以「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為主,養生方法以益氣顧脾、溫補中焦為法。
《傷寒論後辨》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可見中陽溫則脾氣充,溫運正常則內寒可祛。
臨床常用建中湯類方、理中湯類方、六君子湯類方、厚朴溫中湯等溫補中焦類方藥。
02、堅持艾灸:從外部來溫煦脾胃
艾灸是以溫煦的艾條給身體以力量,脾胃虛寒者可以一試。
艾灸任何季節都適宜,夏季效果更佳。因為夏季得到自然界陽氣的應和,使艾灸效力得到提升。
取中脘、天樞、神闕、關元、足三里,每個穴位每次艾灸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左右,溫度以自覺溫暖即可,不宜過熱,隔日灸即可。
03、泡腳熱敷:從「根源」處溫熨脾胃
取花椒、乾薑、茴香、艾葉、肉桂各20g,鍋內加入足量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30分鐘,熄火,放至合適溫度,泡腳30分鐘。
胃脘痛人群還可自制熱敷包——小茴香粗鹽包:
將小茴香籽300g、粗鹽200g混合倒進鐵鍋內炒至微黃,待小茴香散發著熱熱的濃郁茴香味,再裝入棉布袋中,將藥袋置於神闕穴、中脘穴、天樞穴(兩側),順時針或上下熨燙5分鐘,熨燙溫度至感覺無灼痛感時將藥袋敷於胃脘部,每日30分鐘。
04、調整飲食:從「入口」處溫暖脾胃
勿過食生冷瓜果、海鮮,不吃冰鎮食物,多食牛肉、羊肉等溫補中焦食物;早睡早起,按時吃飯,少喝飲料;
如自覺有「上火」,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的「降火」,勿擅自進食過多寒涼藥物。
食療方面,脾胃虛寒人群可試試高良姜粳米粥、胡椒豬肚湯、大麥羊肉湯、橘皮鯽魚湯、黃芪黨參雞肉粥等。
內容來源:養生中國微信公眾號
整理編輯: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
通訊員:秦沙沙 孫磊 李金環 王晶晶 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