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給孩子科普心臟知識。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9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2022年9月29日是第23個世界心臟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中山醫院)心內科專家錢菊英教授和張書寧教授當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心絞痛、心梗是冠心病發展到不同階段或不同程度的表現。錢菊英教授告訴記者,心絞痛是冠心病加重的重要症狀,心梗是冠心病的最嚴重後果。她說,心絞痛在夜間發作更頻繁且持續時間也會更長,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很有可能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張書寧教授指出,臨床常見的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通常是有明確誘因的,如勞累、用力、情緒激動、吃太飽、寒冷等刺激。專家們提醒民眾,當感到胸部發緊、發悶,出現壓迫感、積壓感,或是在胸骨後或心前區,甚至是肩部、背部、上腹部等部位出現壓榨樣、窒息樣疼痛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那麼經常出現胸悶、胸痛的情況,是不是就得了冠心病?通過網絡直播方式進行冠心病相關知識的科普中,錢菊英教授表示,診斷冠心病,最重要的是檢查看心肌有沒有缺血或是壞死。常用確診冠心病的檢查方法有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冠脈CT檢查等。如果擔心自己得了冠心病,建議去醫院做正規的檢查。專家們指出,冠狀動脈是一步步損傷、堵塞,最後才發展成冠心病。張書寧教授強調,像40歲以上、長期抽菸、有高血壓病或糖尿病、肥胖、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長期高脂肪飲食的這些人群,都是冠心病發生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平衡飲食與運動鍛鍊。對於冠心病的防治,專家們強調,一定要「早確診、早治療」。

急救演示。陳靜 攝

據了解,近期,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聯合眾多滬上心血管病專家,開展了「萬眾一心」系列互動科普活動,旨在向公眾普及未病先防、合理運動、積極治療三方面的知識,倡導大眾保護心臟、珍愛生命的全民健康生活理念。

包括上海長征醫院心內科丁茹教授、中山醫院心內科戴宇翔教授、東方醫院心內科游潔芸教授等在內的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青委會專家們走進建築工地,運用網絡直播向現場及網絡觀眾,詳細講解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心源性猝死,以及如何正確開展急救。

丁茹教授直言,猝死在很多時候真的猝不及防,如果能提前發現先兆症狀,提前干預或許可以救命。如出現暈厥或抽搐這類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警戒症狀,就要立刻去醫院就診;出現心悸、胸痛、黑矇症狀時,也該提高警惕,儘快去醫院就診。多位專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疲憊、健忘、頭痛、肌肉痛、胸悶、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低落、失眠等情況時,也要警惕猝死的發生。此時應該立刻停下繁重的工作,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切不可有僥倖心理。

游潔芸告訴記者,如果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為此,專家們強調,在猝死發生後的1分鐘內,立即實施心肺復甦(CPR)和運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開展急救,搶救成功率可達90%;每延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如果超過10分鐘以上才開始搶救,患者的死亡率幾乎為100%。

專家們現場演示了如何正確進行CPR和使用AED,現場的工友們在專家指導下學會了使用AED和心肺復甦,線上的觀眾也跟隨一起學習。

據了解,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黃冬教授與華東醫院心內科史凱蕾教授走進公園,和現場的小朋友及家長們一起開展了一場從「心」開始的科普活動。專家們運用各種科普動畫及現場小遊戲的形式,帶領小朋友們認識並了解心臟。

專家們將心臟比作「兩室兩廳的房子」,在房間裡有四扇門、牆壁、水管,還鋪設了電線。在心臟中,門就是瓣膜,牆壁是心肌,水管是血管,電線則是心電傳導系統。如果門出現問題,心臟就會發生瓣膜性疾病;牆壁有洞,心臟會出現房間隔/室間隔缺損;牆壁太厚,會發生「肥厚型心肌病」,如果是牆壁把門堵住了,就會影響血液流動,人體會出現黑曚(兩眼一抹黑)、暈厥、甚至是猝死!同樣,對於運輸血液的血管來說,如果用得久了,就會老化,也就是醫學上說的動脈硬化;如果血液里「垃圾」太多,使血管變得狹窄,甚至堵塞,血流直接斷了,心肌血液供應營養,就會缺血、甚至壞死!如果是電路出現問題,體現在心臟疾病中,就是房顫,也是老年人高發的疾病。

作為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錢菊英教授介紹,每年的世界心臟日心血管病分會都會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普宣教活動。今年雖然沒有舉辦大型的線下活動,但是專家們因地制宜,細心挑選更具針對性的科普人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無論是對建築工友普及CPR和AED,還是給小朋友們分享心臟的基本知識,都顯得特別有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錢菊英表示,作為健康心動行動的組成部分,世界心臟日科普宣教活動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為守護上海人民的心臟健康奉獻一份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