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和王先生是一對夫婦,兩人平常吃飯都屬於重口味,各種醃肉、鹹魚等醃製食品更是家常便飯,剩菜剩飯也捨不得扔——前天吃剩下的菜,第二天熱熱接著吃。
一年前,劉女士開始出現便秘、大便變細等症狀,後來又出現了腹痛、腹脹,實在難以忍受就趕緊到了醫院檢查,一查竟然是腸癌。好在發現得早,內鏡下切除了就好了。
醫生問診後,建議王先生也進行一個腸鏡檢查,沒想到也被查出了腸癌,雖然他的情況比妻子的嚴重,但手術也算很順利。
一、腸癌:吃出來的「富貴病」
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有超過193萬人被確診腸癌,我國就占比三分之一,而且確診人數還在呈現上升的趨勢。
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腸癌的發病率並不是這麼誇張。
據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中心主任王邦茂回憶,二三十年前腸癌的人均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十幾,而到了2019年,數據顯示腸癌發病率已經到了38/10 萬,僅次於肺癌。
而這一切的「元兇」離不開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而腸癌也被稱為「吃出來的富貴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脂肪的飲食會刺激產生很多腸道幹細胞,分化形成一些無功能的細胞,並在腸壁形成腫瘤。
另外,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會導致腸道菌群發生改變,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方面幹細胞大量增殖,另一方面腸道菌群紊亂,正是兩者裡應外合才導致了腸癌的發生。
如今,現在人的一些不良飲食習慣也在不斷地「催生」腸癌,比如飲食方面吃的過於精細、油脂太高、高蛋白飲食習慣、醃製食物攝入過多等都增加了腸癌發生的風險。
而一些人酗酒的習慣,也會促使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蛋白質變性,增加腸癌發生的風險。
二、直腸癌和痔瘡傻傻分不清?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表示,臨床上,有70%-80%的腸癌患者被誤診為痔瘡,為啥腸癌會被誤診為痔瘡呢?該如何鑑別這兩種不同的疾病呢?
腸癌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疾病都很常見,而且發病位置也接近,早期症狀也比較相似,很容易被混淆。再加上,很多患者自以為是痔瘡,去醫院看病直接說自己得了痔瘡,醫生不細心鑑別,也把它當痔瘡來治。
那痔瘡和腸癌有什麼區別呢?痔瘡和腸癌的區別主要有3點:
一是排便習慣不同
腸癌患者會有排便困難、大便變細、腹脹、腹痛等症狀,而且一般不會自行緩解;而痔瘡一般不會導致排便困難、大便變細,排便疼痛症狀也會隨著炎症消退恢復正常;
二是大便帶血症狀不同
腸癌表現得大便帶血,一般是大便表面有血跡,痔瘡則是便後滴血;痔瘡一般排便困難都會有血跡,腸癌則不一定每次都有血跡;
三是排便感受不同
痔瘡會出現肛門墜痛、肛門瘙癢、肛周出血等症狀;而腸癌則會因腸道梗阻出現腹脹、腹痛症狀,還可能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症狀。
真正腸癌來臨時,可能會反覆出現以下幾種症狀,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1、便便變形
腸道內有了腫瘤之後,會擠壓便便導致便便變細、變扁,如果便便突然變形,要警惕腸癌出現。
2、出現血便
腸癌引發的便血,多數是暗紅色的,同時伴有黏液,便血量不多,要注意和痔瘡區分開。
3、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者排便次數突然增多、經常便秘等,可能是腸道腫瘤堵塞了腸道導致的。
如果分不清是腸癌還是痔瘡,最好儘早進行肛門指檢和腸鏡檢查。肛門指檢能發現近一半的直腸癌患者,腸鏡則更能準確地診斷出腸道內的各種異常,也是腸癌檢查的金標準。
三、5類人是腸癌的高危人群,要心中有數
其實當身體出現明顯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腸癌了,因此對於高危人群來說,即使身體沒有出現相關症狀,也應該定期篩查。
直系親屬中有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以及患有大腸腺瘤等腸癌癌前疾病的人,長期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或者出現了腸癌相關症狀的人,都屬於腸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儘快排查,定期體檢。
同時,日常養成以下X種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
1、減少久坐
久坐不動,會增加肥胖、深靜脈血栓等疾病的風險,也與腸癌等多種癌症有關,要避免久坐不動。
2、戒菸限酒
吸菸、喝酒與腸癌等多種癌症有關,建議儘早戒菸限酒。
3、控制體重
韓國中央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3000名年齡超過40歲的人調查分析發現,體重指數超過25的人患腸息肉的機率更高,而腸道息肉是腸癌的一大誘因。
4、飲食健康
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全面,儘量多吃粗糧、魚肉以及十字花科的蔬菜等,少吃紅肉、加工肉、醃製食品等。
腸癌的某些症狀和痔瘡比較相似,經常被誤診為痔瘡,但其實兩者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想要預防腸癌,平常一樣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避免久坐不動,並且定期進行防癌篩查。
參考資料:
[1]《便血是痔瘡,還是腸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2020-06-11
[2]《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健康時報.2020-09-0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