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基礎學科作為醫學教育的基石和醫學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在我國全面健康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在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主辦的中國醫學基礎學科發展大會上,多名醫學各領域專家,圍繞醫學基礎學科建設、醫學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發展等方面展開探討。專家強調,醫學基礎學科內涵不斷擴展,科技創新與學科交叉融合,為醫學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用多學科養分澆灌醫學之樹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 王辰

健康和生命是人類的終極利益。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醫學的概念在發生變化,健康的內涵也在擴展。

醫學發展對於民生福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還和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何使醫學發展推動國家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是需要我們共同謀劃的重大課題。

醫學建立在多個學科的基礎上,它涵蓋了人類的三大知識領域。第一是自然科學與技術,它能幫助人們從自然科學角度發現規律,從技術角度進行發明創造,提高生產效率。第二是社會科學與方法,它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人際、生產關係,能夠幫助我們從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問題上找到規律,進而加以研究,揭示現象。第三是人文學科與文化,它包括藝術、哲學等人類思想的成果,能「了悟於心,運用之妙」的事物。

醫學發展的歷史不同階段,對於醫學各個基礎學科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如今,生物學在醫學基礎學科中占據了主要位置。生物學的發展對醫學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除了生物學之外,自然科學技術的其他領域,特別是理學和工學,對於醫學發展也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此外,社會科學與方法、人文學科與文化也對醫學科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們特別需要強化這些方面的作用。

醫學的基礎學科其實是一個非常廣博的概念,我們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自然、社會、人文構成醫學基礎的三個方面應當同向發力、共同發力,來支撐醫學的發展。

醫學教育既往是隔絕的、板塊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解剖、生理、藥理、病理等具體學科知識,但真正進入臨床卻感到無所適從,就像抱著一堆品質優良的磚,到了蓋房子時卻不知如何著手。醫學教育亟待改革,需要使醫學紮根於強大的基礎學科,在專業設置中貫徹醫學通識教育。在醫生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包括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等,都要貫穿醫學的多學科性。這種多學科性在每一個階段是各不相同的。我們需要在教學、研究、人才培養、體制設計等方面,真正滿足醫學的多學科要求。如此,醫學這棵大樹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才能枝繁葉茂。

創新交融為醫學帶來更多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詹啟敏

目前,健康中國戰略的「路線圖」已愈發清晰,但向最終目標進發的途中,我們仍面臨諸多挑戰。第一個挑戰來自重大疾病,特別是對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重大慢性病是造成我國人力資源喪失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也是民生中的痛點。第二個挑戰就是醫學創新能力不足。由於醫學基礎研究及核心技術缺乏「制高點」,健康產業發展缺乏科技引領和支撐,在醫療全鏈條、各環節都可能面臨挑戰。

現在我們對於生命科學問題、臨床疾病問題的了解仍不足。臨床疾病如同海上的冰山,露在表面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對這座「冰山」的了解過程就是科技創新、基礎研究的過程。從遺傳背景、遺傳變異、免疫和內分泌改變,到了解細胞分子改變、組織器官的改變,一直到臨床的改變,只有將基礎信息和臨床特徵對應起來,才能進行臨床表型分型,才能利用分子分型技術研發創新藥物,進而精準治療疾病。

回顧世界醫藥學發展史,那些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學科交叉的貢獻。醫學是推動前沿學科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學科交叉的大平台,多種前沿技術在此交叉、融合,驅動前沿學科發展。醫學還可作為出口,讓前沿技術的研究成果造福百姓。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是當前最活躍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前沿生物技術發展有5個屬性。第一是民生屬性,前沿生物技術發展的目標是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第二是社會屬性,前沿生物技術可引領未來,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第三是經濟屬性,前沿生物技術可促進轉化,打造生物經濟發展新引擎。第四是前沿屬性,前沿生物技術聚焦源頭,能引導我們持之以恆地加強基礎研究。第五是安全屬性,前沿生物技術能幫助我們防控風險,提升生物領域治理能力。

前沿生物技術還具有突破性、引領性和顛覆性的特點,不僅帶來技術的更新疊代,引領多個行業跨越式發展,還為突破傳統路徑下的「瓶頸」提供全新思路。前沿生物技術發展形成了很多新範式。21世紀的生命科學可以用「信息」和「計算」的觀點重新審視生命,利用「自上而下」的還原分解方法和「自下而上」的綜合創造方法來研究問題,同時,運用複雜系統的理論、思想,重新合成創造生命。

未來,前沿生物技術領域在基因編輯、生物大分子分析新技術、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人工智慧製藥等方向,有望產生突破性進展。人工智慧或能助力生命活動的「動態」及「穩態」解析,動態納米級超高解析度成像技術或能解析蛋白質複合體,通過多維度、多分子聯合檢測,完成基因組結構解析和異構數據整合與挖掘。單細胞技術拓展了腫瘤精準靶向範圍,它會成為未來腫瘤精準醫學的重要工具之一。

科技創新為健康產業提供全面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所長 董爾丹

現代健康促進體系以增進個人和群體健康水平為目標,其核心是現代醫學,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等眾多學科構成的獨特而嚴密的完整體系。其中,基礎醫學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基石,也是醫學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原始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高度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但我們也要看到,基礎研究仍是我國科研領域的短板。優化基礎研究總體布局,加強人才培養,優化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是我國科研製度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主力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頂尖科學家水平明顯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增強,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到2030年,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體制機制將基本建成,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對世界優秀人才吸引力明顯增強。屆時,我們將在主要科技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在新型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開拓者。

醫學科技創新不同於一般創新,其研發成本高並伴隨著失敗風險,醫學科技創新需要的投入高,包括基礎研究經費和基礎設施投入,並受到產品市場的影響。同時,醫學研究固有的倫理問題,以及需要嚴格監管制度,從質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來對技術進行評估等,都為創新增加了難度。

醫學科技創新需要衛生科學技術、產業、政策等多方面協同。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發布報告,促進醫學科技創新應用,提出醫學科技創新3D模型,提出在公共衛生中發現問題,通過科技創新提出解決方案,為患者和全人群提供健康醫療服務。健康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政策環境融合了公共衛生智慧財產權和貿易政策,涉及健康安全保障監管體系、產權制度、經濟貿易等諸多問題。

科技創新貫穿產學研用全鏈條,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既是學業、專業,也是職業、事業,還是行業、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以目標為導向,他們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健康產業應用,有效連接學術創新活動中各創新主體,實現基礎研究與重大應用之間的對接。隨著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平台開展了多元數據平台的建設,為科技政策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

健康科技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延伸和擴展,從微觀的分子、細胞,到宏觀的個體、人群和生態系統。健康科技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方面,是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源頭,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石。發展基礎醫學是建設健康中國重要的戰略支撐。


關注"北京協和醫學院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轉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