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動脈穿刺置管是麻醉醫生的基本功,對於預計術中大出血、存在或可能出現血流不穩定需持續監測血壓,術中需要進行多次血氣分析以及無法使用無創動脈壓監測的患者,術中往往需要進行『有創動脈壓監測』


由於橈動脈位置表淺固定,側枝循環豐富,穿刺併發症少,成為最常選擇的穿刺部位,此外尺動脈、肱動脈、腋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也可作為穿刺血管。


既往有研究報導,使用『低劑量肝素』可以降低動脈穿刺置管和中心靜脈置管的凝血風險,並延長管路的平均使用時間。回顧橈動脈穿刺操作流程及壓力測定橈動脈穿刺不是一件『小事』,操作流程與壓力監測請細看專家共識!專家共識也推薦使用1~2U/ml的肝素鈉溶液作為動脈置管的沖洗液,因為肝素鈉鹽水可以避免動脈置管使用過程中發生導管堵塞。


但是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醫院或者麻醉醫生在進行動脈穿刺置管時常規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持續沖洗,原因可能是生理鹽水可以避免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生(對於這類患者,即使是用於動脈導管沖洗的低劑量肝素也可能會引起血小板減少和出血),還可以避免對機體凝血功能障礙產生影響。


同時,一些學者指出,對於預防『動脈導管』ACs)和『中心靜脈導管』CVCs)的堵塞,生理鹽水和肝素鈉鹽水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且生理鹽水更加安全。


那麼到底要不要使用肝素水呢?加不加肝素對穿刺操作有什麼影響呢?接下來就一起跟著Takahiro Tamura的實驗與研究,一探肝素鈉鹽水和生理鹽水在預防和處理動脈導管閉塞時有無差異。


研究設計

這是一項前瞻性、三盲、隨機對照研究,研究組使用肝素鈉生理鹽水,對照組使用無肝素的生理鹽水。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假設使用肝素處理動脈導管會比單獨使用生理鹽水時的導管堵塞率更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更短。


納入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間,計劃在手術室接受橈動脈導管置入並進入外科ICU的20-90歲的患者。


①明確要求在ICU內繼續使用肝素;②事先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難以繼續進行這項研究;④對肝素過敏;⑤在同一部位進行兩次以上的穿刺嘗試;⑥使用抗凝藥或纖溶藥物治療;⑦有凝血病和血小板減少症的病史。

研究結果

最終147名患者的數據被納入統計分析。研究組和對照組在患者基本特徵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兩組之間的導管閉塞率無明顯差異:研究組和對照組在住院期間的導管閉塞率均為1.4%。



在進入ICU後的前6天,血小板計數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變化在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無明顯差異,且兩組中都沒有重要的危害或意外的影響。



最終討論

研究的目的是比較正常生理鹽水和肝素水對外科手術後入住外科ICU的病人導管閉合率和與凝血有關的血液測試結果的影響。研究結果並不支持作者起初的假設。


從這些結果中可以得出兩個主要結論:

首先,在外科ICU收治的患者中,單獨使用生理鹽水或肝素水,AC的通暢性是一樣的;其次,血小板計數和凝血試驗結果不受影響。

但是這項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納入研究的患者是在接受擇期手術後被送入外科ICU的,且全身狀況良好。且該研究中的最長置管時間為6天,試驗結果可能不適合外推至一般狀態嚴重的患者的長期管理。

同時作者提到:自2019年以來,作者所在醫院在手術室和術後ICU的動脈導管管理中只使用單純的生理鹽水。即使是嚴重的病例如心臟手術和敗血症,也是進行同樣的管理,尚未有併發症的報告。

Takahiro Tamura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專家共識以外的另一種依據,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或許在臨床麻醉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實驗室檢查及術後動脈置管的使用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後來選擇肝素鈉鹽水或者生理鹽水,而不是統一使用低濃度的肝素水。


參考文獻

Tamura T, Kobayashi E, Kawaguchi M,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normal saline with and without he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terial catheter occlusion: a triple-blinded randomized trial. J Anesth. 2021 Aug;35(4):53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