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經嘗試擠痘痘,但無論您做什麼,都沒有任何效果?如果你戳的所謂「丘疹」看起來像微小的白色腫塊,沒有膿液或炎症,那麼你可能根本不是在治療丘疹。事實上,它很可能是粟粒疹,學習如何擺脫粟粒疹會讓你更接近更乾淨、沒有腫塊的皮膚。

什麼是粟粒?

粟粒疹是一種經常與黑頭粉刺或白頭粉刺相混淆的皮膚斑點,但兩者完全不同——需要有自己的治療計劃。「粟粒 [粟粒的複數] 是皮膚下的這些白色小囊腫,基本上充滿了角蛋白和被困的皮膚細胞,」D.O.、M.S.、F.A.A.D. 的 Karan Lal 解釋道。,在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的 Affiliated Dermatology 獲得雙重董事會認證的成人、兒科和獎學金培訓的美容皮膚科醫生。「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們,而且它們非常常見。」

雖然你通常會在眼瞼、臉頰、鼻子和下巴周圍發現粟粒疹,但它們可以在臉上的任何地方形成,醫學博士 Marisa Garshick 說,她是紐約市曼哈頓皮膚病學和美容外科的領先委員會認證皮膚科醫生。您可能會發現粟粒疹的其他地方包括生殖器區域或紋身區域。「它們也可能發生在整容手術後,例如化學換膚和雷射、打蠟、外傷,或與起泡疾病有關,」Garshick 博士繼續說道。

雖然粟粒疹可能是使皮膚光滑的道路上令人討厭的障礙,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腫塊是良性的,通常無害、無痛且無其他症狀。更多好消息?有一些專家認可的去除粟粒疹的方法,您可以在辦公室和家中嘗試。

如何擺脫粟粒疹

幸運的是,您的皮膚科醫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您擺脫粟粒疹,此外您還可以在家中做一些事情來首先治療和預防它。根據專業人士的說法,在下面找到消除那些討厭的顛簸的最佳方法。

手動提取

安全有效地去除粟粒疹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拜訪您的皮膚科醫生,他們通常會通過提取去除粟粒疹,「這通常涉及對膠囊進行小刺穿並施加壓力以擠出內容物,」Garshick 博士解釋說。

如果您居住的州法律允許美容師進行手動拔牙,Lal 博士說,拜訪經過認證的美容師,他們也可以提供面部護理和其他服務,這也是有益的。

電烙術

在某些情況下,皮膚科醫生可能會使用電灼熱來去除粟粒疹。「電烙術是指使用電流產生的熱量的程序,」Garshick 博士解釋說。「當應用於粟粒疹時,它會形成結痂,有助於破壞和消除粟粒疹。」

冷凍療法

冷凍療法的好處是巨大的,它們也包括去除粟粒疹。皮膚科醫生可以使用液氮冷凍療法來破壞粟粒疹,「這可能會導致它形成水泡或結痂,然後消退,」Garshick 博士解釋說。「存在色素沉著不足的風險,尤其是對於膚色較深的人,因此應謹慎使用。」

外用維甲酸

「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類視黃醇或視黃醇可以幫助去除一些粟粒疹,」Lal 博士解釋說,他建議對那些容易出現粟粒疹的人持續使用處方強度的類視黃醇,以促進皮膚細胞更新。

去角質

Lal 博士說,使用去角質刷清潔面部或使用化學去角質劑(例如含有乙醇酸的產品)是另一種緩慢減少和預防粟粒疹的方法。然而,Garshick 博士指出,這些類型的局部治療,包括視黃醇和類視黃醇,最適合小粟粒,因為通常只能通過手動提取去除較大的粟粒。

我可以在家去除粟粒疹嗎?

可以理解的是,當涉及到粟粒疹時,您可能會想自己動手。雖然在家中使用局部去角質產品或處方維甲酸可能會有幫助,「去除它們的最明確方法是提取它們,這通常最好在醫療辦公室使用無菌儀器完成,」Garshick 博士解釋說。「通常情況下,在家中 [通過拔牙] 去除粟粒疹並不容易,通常不推薦這樣做,因為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炎症和疤痕——最終會導致比粟粒疹更明顯的斑點或痕跡本身。」

粟粒疹的病因是什麼?

粟粒疹通常是由皮膚中的死皮細胞和角蛋白被困在毛孔中,在這些充血區域形成微小的白色腫塊引起的。此外,Garshick 博士指出,粟粒疹經常在眼睛周圍形成——所以如果您最近嘗試了一種新的眼霜,那可能就是罪魁禍首。

如何預防粟粒疹

粟粒疹的預防實際上看起來與家庭治療非常相似。Garshick 博士解釋說:「因為粟粒疹可能是死皮被困住導致的,為了防止粟粒疹,加入視黃醇以及偶爾去角質以防止死皮堆積可能會有所幫助。」 「重要的是,雖然人們會嘗試用這些相同的成分來治療粟粒疹,但這些成分往往最適合預防,而不是治療。」

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Lal 博士表示,粟粒疹通常是良性、無痛、無症狀的囊腫,因此如果您發現任何刺激或煩人的症狀,請去看皮膚科醫生,以確保準確診斷和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但是,如果您臉上的粟粒疹造成美觀問題,請隨時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了解上述專業去除方法之一。當然,一定要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以確保腫塊實際上是粟粒疹,而不是更嚴重的問題。

根據皮膚科醫生的說法,如何安全地去除粟粒疹另外,如何從一開始就防止那些微小的白色腫塊形成

(了解更多,請關注醫道社微信公眾號)

*"醫道社"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