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很多乳腺癌患者來說,病理報告那一頁紙一定是大家研究次數最多,有時卻還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的吧。明明是最重要的一張「判決書」,但是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中文夾雜著專業英語單詞、英語縮寫,究竟都是什麼意思呢?【婦幼健康科普】

首先,看一下病理報告最上邊的基本信息,姓名、病案號、年齡等,確認是不是自己的病理報告;其次,肉眼所見是病理醫生對於您的標本肉眼所見的描述,這個不需要患者和家屬去深究和理解;最後,報告下半部分的病理診斷是您最應該關注的內容。

乳腺穿刺病理結果較為簡單,主要包含了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組織學分級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便於乳腺科醫生針對病理結果給您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而保乳手術及乳腺切除術對應的病理報告內容比較全面,包括了乳腺癌的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是否伴有神經侵犯,是否有脈管(血管、淋巴管)內癌栓,淋巴結是否有轉移等。

1.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包括原位癌(如導管內癌,小葉原位癌)、微小浸潤性癌、浸潤性癌(最常見,其中又以浸潤性導管癌最常見)。其中,原位癌手術後不需要化療,可以選擇放療或內分泌治療。浸潤性癌是否需要術前新輔助治療、術後化療和/或內分泌治療,需要乳腺科醫生綜合其他指標分析決定。

2.浸潤性癌的組織學分級。分為I級,Ⅱ級,Ⅲ級。按照腫瘤形成腺管的多少、細胞的異型程度及核分裂象多少進行分級,每項指標按1~3分逐級遞增,3項指標得分之和即對應相應的組織學分級。其中3~5分為Ⅰ級(分化好),6~7分為Ⅱ級(中等分化),8~9分為Ⅲ級(分化差)。分級越低,預後越好,分級越高,表示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侵襲和轉移的能力越強。大部分患者的組織學分級是II級或III級。

3.腫瘤大小。腫瘤大小主要看浸潤性癌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腫瘤當然是越小越好。病理結果上的腫瘤大小可能和術前影像學檢查的大小有差異,這是正常的,一方面影像學檢查受限於體位,可能不能真實反映腫瘤的大小,尤其是不規則的腫塊;另一方面,組織經過福馬林固定後會縮水,體積會變小。

4.脈管內癌栓。脈管指的是血管、淋巴管,是否有脈管內癌栓是乳腺癌術後復發、轉移風險的高危因素之一。

5.手術切緣情況。若是做了保乳手術,還會有上、下、內、外切緣的病理結果,提示是否有癌殘留;做了整形保留了乳頭乳暈,則還會有乳暈下切緣病理,提示有沒有癌殘留。有時候術中快速冰凍病理結果未發現癌殘留,但是術後常規石蠟病理結果提示發現癌殘留,可能需要再次手術,這也是難免的,術中冰凍病理雖然快,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含水量多、脂肪含量高的組織,不利於製備病理切片;組織塊切片深度不夠,或者病變微小,也容易遺漏病變。

6.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一般會以「淋巴結可見/未見癌轉移(m/n)」形式描述,m指轉移的淋巴結數目,n是淋巴結總數。轉移的淋巴結數目是腫瘤分期和制定後續治療方案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淋巴結轉移數目越多,復發和轉移風險越大,預後越差。

7.腫瘤的分期。通過腫瘤大小T和轉移淋巴結的多少N即可得出腫瘤的分期,M代表遠處轉移情況,是乳腺科醫生通過影像學和病史來判斷的。大家可以自己初步了解自己的腫瘤分期情況,初步判斷一下預後。

8.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免疫組化報告中最重要的四個指標是:ER、PR、Her-2、Ki67。

(1)ER(雌激素受體)、PR(孕激素受體)是內分泌治療敏感度的指標,用於幫助判定患者是否需要內分泌治療。當ER、PR大於1%時,為陽性,推薦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

(2)Her-2(人類表皮因子受體2)用於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靶向治療。目前研究建議靶向治療僅用於浸潤性癌,原位癌不需要使用。當報告單上顯示,0和1+時,代表陰性,3+代表陽性,2+表示尚不能明確是陰性還是陽性,需要進一步做FISH(螢光原位雜交法)檢測來確定。Her-2(3+)或FISH檢測為陽性時,代表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復發和轉移的概率較高,預後也相對比較差,提示可以應用靶向藥物治療來降低復發和轉移風險。

(3)Ki67(增殖細胞核抗原)代表腫瘤增殖指數,Ki67值越高,表示腫瘤生長越快,預後較差,但是對化療更敏感。

(4)除了上述指標,病理報告常還包含CK5/6、P53、P120、EGFR等免疫組化標記物的檢測,這些指標各有不同的意義,主要用於與其他疾病進行鑑別診斷所需,不必過度糾結。

總之,乳腺癌的治療並不是由某一項指標決定的,需綜合分析,包括腫瘤類型,腫瘤大小、分子分型、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等。手術只是乳腺癌治療的基本,術前新輔助治療以及術後治療仍很重要。

文字|病理科 魏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