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網

每年的4月到10月份蜱蟲叮咬後

被咬者會染上

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當前正值高發季

蜱蟲是啥?

被咬了有啥症狀?如何防?如何治?

九江市疾控中心

為您準備了全套攻防策略

大家一起來了解吧

一、什麼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是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每年4—10月高發。

二、蜱蟲是什麼?

蜱,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腳子等,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體表。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蜱離開動物後附著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飽血後,蟲體膨脹後如黃豆大小。

三、主要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但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出血傾向明顯等,預後較差。

四、如何傳播的?

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吸血傳播病原體使人患病。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

五、哪些人群風險較高?

人群普遍易感,被帶毒蜱蟲叮咬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此病。一般疫源地(主要為山地、丘陵地區)的居民、勞動者及來該地區的旅遊者,接觸蜱的機會增多,得病的風險增大,從事農業勞動的中老年人發病較多。

醫護人員在救治病人的時候,家屬陪護照料病人的時候,如果直接接觸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六、發現被蜱蟲叮咬,應該如何做?

如果發現被蜱蟲叮咬了,用尖鑷子準確夾住叮入皮膚的蜱的頭部或口器,並逐漸將其垂直拉出。不能抓住或擠壓蜱的軀體,凡士林油、酒精、點燃火柴或其他刺激方法都不可用,因為蜱吸血的口器很複雜,上面長著倒刺, 一旦不恰當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讓它的口器折斷在皮膚里,進一步引發皮膚炎症。

提醒:如無把握,應儘快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 讓醫生處理。

要密切觀察身體狀況,若出現皮疹或發燒,應立即去看醫生,並告知有蜱蟲叮咬史。

七、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

提高防護意識,避免蜱蟲叮咬,是預防的關鍵!

(一)應當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二)從事田間勞動或野外旅行時不要在草地上坐、臥,避免長時間停留;提倡穿長袖衣服,穿淺顏色衣服,便於及時發現蜱蟲;不要穿涼鞋;應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戶外遊玩、勞作後儘快洗澡更換個人衣物,檢查有無叮咬;裸露的皮膚可以塗抹驅避劑。

(三)戶外活動後應檢查身體上是否有蜱附著,檢查的重點部位為頭皮、耳後、腋窩、腰部、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腿窩等部位。

(四)對於已經被蟲叮咬形成的傷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在隨後的2周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乏力等身體不適,要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通過血常規檢測及動態複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該病,以便及時進行治療。

(五)該病也可以通過接觸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等體液感染健康人。參與護理的親屬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如果不慎接觸應及時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絕對不要用手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與該病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在隨後的1-2周也要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溫馨提示:蜱蟲固然可怕,但是被蜱蟲叮咬後切勿恐慌,不要直接用手將蜱摘除或用手指將蜱捏碎。而且,不是被蜱蟲叮咬,就一定會患病,這與蜱蟲是否帶病毒和個體身體素質有關。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或體徵,一定要儘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和正規治療。

來源:九江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