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背筋膜炎是由於軟組織無菌性炎症引起頸、背、肩等勞損,致多處發生疼痛麻木症狀的疾病。又稱項背纖維質炎,肌纖維炎,肌筋膜炎,軟組織勞損。病變常致局部疼痛、僵硬、運動障礙或軟弱無力等,常累及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和肩胛提肌等。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確切病因尚不明了,臨床觀察可能與外傷、勞損、受寒濕等因素有關。如長期伏案工作,緊張的腦力勞動者,長期在某種強制體位工作,以及寒冷、潮濕、慢性病使肌力下降等因素。此外,可因感冒、麻疹等邪毒感染,邪毒入經絡,侵至肌筋膜,亦可至項背部疼痛。

由於上述刺激因素,在頸肩部肌筋膜內出現原發性刺激灶,稱為刺激灶或引發點,成為有害刺激的起源,引起不正常的衝動,使神經軸突發生功能紊亂,相繼發生反射性疼痛及肌筋膜緊張,使神經纖維在肌筋膜出口處,神經末梢點在肌筋膜上受到牽拉壓迫;在肌肉、筋膜附著處產生骨膜炎、滑囊炎及腱鞘炎,進一步引起肌肉緊張而導致肌肉力量的平衡失調;某組肌肉因勞損影響血運出現纖維性粘連,軟組織中膠原纖維炎症、壞死釋放組織胺類物質和激肽,形成致痛物質;再由於血管壁內外滲透壓的改變,使組織間隙積聚大量組織液而引起局部腫脹,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軟組織缺血而產生攣縮。

中醫學對此種病機概括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認為上述因素致項背部經絡氣血損傷,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疼痛。久處濕地貪涼受冷或勞累汗出復感風寒,項背部之經脈凝滯阻遏,久之則血脈不通,氣機受阻,肌肉酸痛,故陰雨天常使疼痛加劇或誘發疼痛。本病屬慢性疾病。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可能有外傷史,也可無明顯誘因。多發於中年女性,多見於伏案工作者。表現為頸後基底部疼痛、酸脹,或向一側或兩側肩背部放射。疼痛並非經常性,其嚴重程度常隨氣候的變化而改變,晨起或受涼後加重,逢陰雨天氣則感項背部明顯不適,而活動或遇暖後則疼痛可緩解。

局部無紅腫現象,用力壓迫或用手指提捏、擠壓受累肌肉時,可出現觸痛。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最常受累。嚴重者局部肌肉緊張,有廣泛性壓痛,項背部功能受限,有時累及交感神經而出現相應症狀。

化驗檢查多正常,有時血沉或抗「O」偏高。X線攝片一般無異常表現,如病變影響到胸椎關節突關節時,可見局部密度增高。

(三)治療

1.手法治療

在局部行按揉、搓擦、提捏、叩擊法為主,痛點可用一指禪手法。目的在於舒筋活絡,活血通經,緩解肌肉痙攣而減輕疼痛,捋順肌纖維,防止炎症粘連。每日1次,症狀緩解後逐漸減少按摩次數。有關節突關節移位者,可用推按法或旋轉法。

2.藥物治療

(1)內服藥

痹痛為主者,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用羌活勝濕湯、葛根湯、獨活寄生湯加減;瘀血停滯為主者,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用復元活血湯加減。

(2)外用藥

外用狗皮膏、傷濕止痛膏或代溫灸膏等。

3.牽引治療

利用頭套作頸部牽引可以牽伸痙攣肌肉,但牽引重量必須小於頸椎病的牽引重量。

4.手術治療

對於症狀極為嚴重的經保守治療後效果不大,及肌肉本身及附麗處巳形成攣縮和變性者可施行軟組織松解術。

5.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可選風池、大椎、肩井、阿是穴等,拔火罐治療效果亦佳。

(2)熱敷:選用熱水袋或坎離砂局部熱敷。

(3)信息治療:利用信息治療儀的信息脈衝電流刺激肌肉痛點或相應部位。

此外,還可用其他理療器械治療,痛點封閉也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