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0歲的吳阿姨一家(化名)就不幸遭遇了蜱蟲叮咬引起發的疾病。吳阿姨的母親不久前在外出務農時,不幸被蜱蟲咬傷後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出現持續發熱和乏力等症狀。但母親年事已高,即便當地醫院經過積極的治療,母親還是不幸去世。

「奪命」蜱蟲本蜱真身!蜱蟲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背腹扁平,體型從芝麻粒大到黃豆大小不等。

蜱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傳播多種疾病,已知蜱可攜帶 83 種病毒、31 種細菌、32種原蟲,危害極大。

為照顧母親,女兒被傳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屋漏偏逢連夜雨,吳阿姨在母親住院期間寸步不離地照顧著,也出現了類似的發熱、乏力等症狀,吃了藥也沒見退燒,並且還出現了腹瀉的症狀。這下吳阿姨一家更慌了,難道照顧母親時被感染了?

吳阿姨一家人趕緊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感染科副主任吳旻立即對的病情進行分析,發現吳阿姨的白細胞和血小板出現下降,在排除其他發熱原因後,結合近期照顧母親的既往經歷,醫生們考慮吳阿姨也被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後經相關檢測結果顯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陽性,證實了醫生們的推斷沒錯。

好在,吳阿姨病因明確及時,吳旻主任醫師團隊立即給予相應的治療,在積極的給予補液、降溫和丙種球蛋白調節免疫對症治療,一周後吳阿姨病情明顯好轉,目前已順利出院。

患者住院期間體溫的變化(藍線)

患者住院期間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變化

主要表現為發熱,絕大多數預後良好

吳旻表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又被稱作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俗稱「蜱蟲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感染這種病毒後,一般要經過1周~2周(潛伏期)。然後突然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厭食、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血常規檢測可以發現白細胞和/或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但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症等提示病重,預後較差。近十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病死率約5%。

醫生提醒:這種病毒有人傳人的風險

吳旻說道,除了蟲叮咬,新型布尼亞病毒存在人傳人的現象。例如,直接接觸確診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會導致相關蜱媒疾病的傳播。即便患者去世後,無防護下近距離接觸屍體同樣存在被感染的風險。

除了蜱蟲叮咬和接觸病患血性分泌物可以發生感染外,極個別情況下該病通過氣溶膠傳播亦存在可能。

如何防止蜱蟲叮咬

1.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居民,平時要注意清理和殺滅家居環境中游離蜱和飼養家畜身上附著的蜱。

2. 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同時做好個人防護,如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附著;針織衣物表面應當儘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不要穿涼鞋。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寧(又叫驅蚊酯)是抗蜱較為有效的藥劑。

3. 回家後及時洗澡,淋浴有助於洗掉未附著的蜱蟲。檢查腋窩、腹股溝、頭皮、頸部、腰部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褶皺、薄弱部位有無蜱附著。

4. 如果同時攜帶寵物,需及時檢查寵物耳部、腹股溝等部位有無叮咬的蜱,並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寵物身上的蜱蟲或其他寄生蟲並進行擠捏。

5. 除防範蜱蟲叮咬外,醫務和陪護人員接觸病人時也要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