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一個經常會發生死亡的地方,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當我們感覺到生命在一步一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時候,我們會勸家屬放棄。
老王是一個COPD的病人,COPD是慢性支氣管炎,很常見,主要症狀是咳、痰、喘,病人到了七八十歲,他會開始反復住院,一年住三次院,三個月離不開醫院,到85歲的時候,他開始呼吸衰竭。
這疾病在慢慢地消耗掉他的生命力,這種情況,就像修了若干次的老爺車,要拋錨報廢了。
雖然這個病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但當老王進入搶救室的時候,家屬們不得不面臨一次非常難的決策:
是插管維持生命,還是安安靜靜地送他走?
當時我們給的建議是:因為老王已經二氧化碳瀦留,腦子不清楚了,我們就勸家屬,要不放棄吧。
家屬們非常猶豫,在門口商量了很久,然後老王的兒子告訴我,“不行,醫生,請你們插管。因為孫子一個禮拜後要結婚,你讓我們家裡人怎麼辦呢?一邊辦喜事一邊辦喪事嗎?”
所以我們就給老王插了管,在強大的呼吸機的支持下,老王又醒了過來。
插管、依賴呼吸機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呢?下圖這個老人,就是個例子。他氣管切開,不能講話,離不開呼吸機,活動范圍只有那一張床,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自己的願望——“醫生,請讓我死吧”。
事實上,這樣的病人真的不少,當慢性疾病走到最後,ICU是最後一站,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是他能死嗎?醫生能夠滿足他的願望嗎?不能夠。
因為他的醫療決策是由家裡人做出來的,身為他的家人,能夠眼睜睜看著我們拔掉他的管子嗎?不插管和拔掉管子是兩種概念,心理上要承受兩種壓力。
所以當並發症一次又一次來襲的時候,病人的狀況會越來越差,到最後手腳緊縮,蜷縮在床上,像一截枯樹樁。這種狀態讓人非常傷心,讓家屬傷心,也讓醫生傷心。
17個月後,老王死了。老王死的時候,大家如釋重負,因為生命不應該活成這個樣子。我經常向病人家屬作這樣的比喻,當葉子必然要落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它留在枝頭上嗎?目送它,是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該放棄的時候就放手吧,讓生命自然飄落。”
- 演講內容來源:“海綿演講”,友情分享。
看完殳儆醫生的演講,我想,你一定有所觸動。
有兩句話是這麼說的:機場比婚禮的殿堂見證了更多真誠的吻,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聽到了更多的祈禱。
祈禱是祈求免禍降福,但是,當“大禍已至”,一眼望去,就能看到生命的盡頭,與其靠著冰涼的醫療器械,毫無生命質量地維系一口氣,為何不與自己、家人、世界來一個美好的告別,尊嚴的死去呢?
著名編劇瓊瑤阿姨,之前就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也是一份交代後事的遺囑:拒絕搶救,一切從簡。
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選:
大道至簡,最後祝願所有人都能“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轟轟烈烈的生活,寂靜淡然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