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位自己,淡泊名利。
在東漢時期,中國有三大神醫,他們分別是:華佗、張仲景、董奉。
華佗,是外科手術鼻祖,也是麻醉藥創始人,被稱為「醫神」;張仲景因一部《傷寒雜病論》馳名天下,被尊為「醫聖」。
最沒名氣的神醫,名字叫董奉,他給了中醫界一個新的名詞定義「杏林」,傳承至今。
今天,我們重點說一說「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裡說:「人們追名逐利,當做光宗耀祖,錦衣玉食,當做高級追求,重華麗外表而忽略內在,很可悲」。
捨本逐末,本來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呢?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處境,並沒有好壞之分。
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就是適得其所;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就是長壽秘訣。一言蔽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放任欲望,它就像洪水猛獸一般會反噬本心,讓人心力交瘁、精神渙散。
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踏踏實實最穩健。
淡泊名利,身心平衡,精神飽滿,益壽延年。
2
養中守正,內外平衡。
張仲景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生病,離不開氣虛血虛,外邪趁虛而入。
他說,「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一個人自身正氣滿滿,氣血豐盈暢達,自身抵抗力就會增強,虛邪賊風難以入侵,身體就處於健康狀態,長壽才有可能。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個人身體素質良好,免疫力也會節節攀升,那些疾病的「來犯之敵」就會望而卻步,繞道而行。
張仲景還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我們都知道,脾是我們的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如果脾的功能強大,機體健康就有了保障的。
《金匱要略》:「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人臟腑,為內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也。」
自古醫學家都重視,防大於治。
影響身體健康的三大原因,不過就是內傷、外侵、他犯。
保持穩定情緒,保持陽光心態,保持豁達胸懷,跟隨季節的節奏生活,大自然的規律做事,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3
生活規律,凡事有度。
最好的養生,其實就是有規律地生活。
在當今時代,能夠做到這一點,相當不容易。
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馬不停蹄的追求,夜以繼日地奮鬥,為了理想風雨兼程,為了目標不遺餘力。
這種精神可嘉,卻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推崇「享樂主義」,見了美食忘乎所以,不顧一切大快朵頤。
直到腦滿腸肥,各項指標飆升。體檢之後,醫生發出嚴重警告,才大吃一驚。
忙著吃減肥藥,喝減肥茶,到健身房裡揮汗如雨,可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關於吃飯,筆者認為,五穀雜糧,最有營養;粗茶淡飯,適合保健;新鮮果蔬,最佳陪伴;定時定量,最好保障。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吃好自己的一日三餐,睡好子午覺,開心工作,快樂生活,都是延年益壽的秘訣,都是往事保健的法門。
《易經》上說,凡事有度,過則為災。
不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親情六欲,能夠保持適度,才是真正的養生。
醫學家認為,好習慣造健康,壞習慣造疾病。
好習慣就是保持規律,凡事有度。
能夠做到這一點,就算是領略到了養生精髓。
4
知常達變,未病先防。
「醫祖」扁鵲說,上工治未病。
最厲害的醫生,都是在疾病來臨之前工作的,所謂防患未然,未雨綢繆,也是這個意思。
等到疾病出現,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名醫也束手無策。
《黃帝內經》裡講:「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常言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平日裡,就要在「預防」方面下功夫,注重自身保養,培養正氣,提高機的抵抗能力。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
有時候,自己很微小的習慣日積月累,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當一個人的「防禦系統」固若金湯,來犯之敵就不能輕易進來,健康的南天門,完全需要我們用「嚴格自律」來鎮守。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長壽活得有質量,只有健康是重中之重。
不要拿著健康開玩笑,在沒病沒災的時候肆無忌憚,胡吃海塞;在平素日子裡點燈熬油,娛樂至死。
疾病跟健康,或許只有一牆之隔。
稍不留神,它就會溜進門來,成為不速之客。
當你以健康為籌碼,違背自然規律,拼命透支身體的時候,疾病已經虎視眈眈,準備上路了。